第355章 重工业强身,轻工业健体(1/2)
从北美之战开始前,张浩就在做准备了。
准备快速完成国的初步工业化。
40年开始的基础工业建设在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之后,终於到了收穫的时节。
对国而言,限制工业化的不是资源和技术,更不是工厂和设备,而是人力。
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產业工人。
国长期以来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虽然有些轻重工业的基础,但质量不高、规模不大,培养的工人也多是轻工行业的操作工。
以这些初级工人的能力,很难適应以重工业为主的產业改造升级。
为了解决產业工人不足的问题,从张浩道八路总部都在想办法快速培养工人群体。
西北和西域地区很早就建立了一大批的中小工厂,一边搞生產,一边培养人员。
联合管理中心成立后,得以集中迁移到西南地区的高等院校、重工企业等教育和生產资源,加上张浩在特別军事区不惜工本的施行了数年的免费教育,总算是把国工业化需要的第一批本土的產业工人培养出来了。
这批產业工人的数量不多,经过技能等级认证的加一起才不到一百七十万,中高级技工更是少的可怜。
不过有了这批產业工人的火种之后,加上这些年从国外引进的几十万技术人员,以及从满洲和远东招募的一批工人,已经让国初步拥有了完成重工业產业布局的能力。
联合管理中心趁著美洲打得热闹,在国內开启了工业化的新阶段。
由於资金充足,联合管理中心放弃了之前多快好省的工业建设方案,难得的奢侈了一把。
原有的工厂继续生產,新的重工联合体直接重起炉灶,以维持战爭和国內生產建设的需要。
张浩负责把全新的重工设备运过来,3023部队和各地的工业部门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將设备变成工厂。
上下一心通力合作之下,上千万人被动员起来,参与到工作当中,就连一些部队都为各地的工业建设让路。
短短半年时间,在冀中地区拔地而起了一整套的钢铁產业。
从锅碗瓢盆到船用钢材,从军工炮钢到铁轨枕钉,完全实现了钢材的自给。
国在46年底的钢铁总產量超过了一千八百万吨。
在辽阔的西北,依託沙漠戈壁下隱藏的煤油气资源,联合管理中心在当地建立起了两套完整的石油化工產业,使得国完全摆脱了对外的油料依赖,也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物资保障。
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形成了三个重工业產业中心。
东北重军工、华北重民用、西南重战备。
此外,张浩还引进了大批的矿產开採设备,在晋、豫、黔、滇、川等地投產了一大批的矿產企业。
世界大战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对外进口靠不住,还是要把所有的工业粮食和血液都握在自己手里更有安全感。
至於说环保什么的,张浩会考虑,但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的事实是,煤炭、钢铁、石油、武器弹药的產量就是国力,不把国力堆上去,不能把外敌挡在国门之外,你拥有的越多,越是肥羊!
总部的前辈们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难免会走毛子的老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