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不乐意(1/2)

那个时代的欧洲人对於战爭理解的其实都差不多,再长时间又能打多久呢?什么七年战爭、三十年战爭不过是听著唬人而已,规模其实也就是毛毛雨啦。

就比如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主要参战国的领导层几乎都是一致认为战爭顶多持续几个月,压根就没有想到会打上四年那么久。

克里米亚战爭也是如此,俄国最初觉得自己就是教训一下土耳其,能费多少时间?至於英法也是认为只要他们一齐上阵嚇都能给北极熊嚇死,根本打不了多久。

不光是对时间上判断有误差,对战爭规模列强也是一致判断出现了问题,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这场小规模衝突几乎將整个欧洲都会卷进去,会有上百万人在那里廝杀好几年,会死伤如此惨重。

以至於有些欧洲史学家认为克里米亚战爭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其血腥程度以及参展规模根本不是后面的那些什么阿富汗战爭、布尔战爭以及甲午战爭和日俄战爭能够比的。

唯一在惨烈程度上能跟克里米亚战爭叫板的也只有美国內战,不过这是內战,影响不到其他列强,自然不能跟几乎所有列强都参与其中的克里米亚战爭相提並论了。

所以当李驍说这场可能爆发的战爭持续时间特別长波及范围特別广的时候,科尔尼洛夫和纳西莫夫都不太赞同。

他们认为要么持续时间特別长但参战国家就不会特別多,自然波及范围不会很大。如果波及范围很大,牵涉到太多列强,那战爭时间就不会特別长。

他们的理由是,如果参战的列强特別多,那大家都互相忌惮,不可能真的豁出命去以死相拼,顶多就是相互试探一下对方的底线,然后见好就收,最后用谈判解决问题就成了。

其实这也是维也纳体系时代欧洲的常態,不然当年维也纳会议开完,也会有这將终结战爭的说法。因为在维也纳体系框架下,欧洲大体上就是个互相制约互相平衡的体系。大家谁都拿谁没有办法,顶多也就是相互试探一下,哪怕就是动武那也是嚇唬人居多,更像是在谈判桌上討价还价的手段而已。

只不过李驍却知道,维也纳体系已经快要完蛋了,因为维也纳体系之所以存在,原因就是法国被削弱,而俄奥普抱团取暖。可现在法国已经重新崛起强大起来,英国更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关係实力突飞猛进,而俄奥普则陷入了內部的麻烦实力大不如从前。那种互相制约的平衡关係已经不復存在。

很显然,欧洲的政治格局或者说维也纳体系需要重新洗牌,只有经过新一轮政治洗牌,各国才会达成新的暂时平衡,直到新的能够打破平衡的国家再次出现,然后再进行下一轮洗牌,然后周而復始一直循环前进。

很不幸的是,这一轮洗牌中俄国將成为最大的输家,谁让俄国没能很好的跟上形势,实力已经不足以支撑起地位和野心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