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按照临河大队目前的土……(1/2)
按照临河大队目前的土地数量, 临河大队目前完全可以自主种棉花了,可三年干旱周遭饿死了太多人,饥饿给了他们太大的恐惧, 使得临河大队有了这么多良田后,他们条件反射就是种粮食, 刚开始是全部套种红薯、大豆, 这几年看着年景稍微好一些, 没有天灾了,才逐渐放开了种了一些冬小麦和水稻。
也就是这两年,临河大队才实现了吃饱自由, 这个吃饱自由是红薯、野菜、麦面、大米一起,并不是米饭自由。
而许明月因为囤积了大量的棉花被,导致她也灯下黑, 愣是没想起来,咱们临河大队也可以种棉花了!
楚秀秀原本在自己的一亩黑土地上种满了蔬菜果蔬, 可这个时候,她觉得自己最需要的, 是棉花,或者说棉布内裤。
问题就在于,大河以南的人习惯了采麻织成粗布麻布, 形成了定性思维, 愣是想不到要去种棉花, 纺织棉布, 或者说,整个大河以南,目前有条件种植棉花的,也就临河大队。
现在又是集体制, 生产大队种什么粮食,全听生产大队长的,其他人也做不了主。
阮芷兮、杜晓雅、楚秀秀她们终于可以清洗她们带来的衣服、毛巾、被子上面的黑色霉斑,可根本洗不掉!
她和魏兆丰特意去水埠公社的供销社买了好几块肥皂回来,阮芷兮、杜晓雅不差钱,楚秀秀有她下乡发的一百块钱安置费,但没有肥皂票,便花高于供销社的价格从阮芷兮手上买了一块肥皂,几个知青拼命搓洗,衣服上黑色霉斑依然一点掉落的意思都没有,很是顽固。
她们不知道本地人是怎么除去霉斑的,只好去问老知青叶甜她们。
她们的宿舍是分开的,一个在一楼,有火炕,靠着火炕的温度,房间干燥的很,一个睡在二楼教室的课桌上,空气极为潮湿。
被问到的叶甜也有些懵,说:“你去篾匠家换个大点的竹罩,竹罩里放个火盆,把小衣服都挂在竹罩上烘烤啊!天晴了再拿出去晒!”
又问篾匠家在哪儿,临河大队真正能称得上篾匠的,几乎都集中在施、胡、万三个村子,尤其是给学校打课桌、长凳的木匠家,但本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一手简单的竹篾编织的技能,就连孩子都会几手。
他们去村里问了才知道,竹罩是一种由手指宽的黄色薄竹片,编织而成的一种六边形大孔宛若宽大篓装的罩子,口袋处编织在粗竹竿上,冬季防止家中小孩误摔入火盆,就会在火盆外面罩上这样一个竹罩,阴雨天时,孩子的衣服,家里的被子,都可以铺在这个罩着火盆的竹罩上,让衣服干燥暖和。
这里家家户户都烧木柴,只需在火盆下面放一些去年秋季囤积的毛栗子壳,上面盖上一些燃尽的木柴火星子,这样的火盆便可以燃上一整天,若是晚上饭后能够及时补上火星,又可以燃上一整夜,有这样的竹罩罩着,还没有失火的风险,非常安全。
可此时知道这事已经来不及了,他们的衣服被子已然都是黑色霉斑。
好在他们之中,除了楚秀秀外,几个人都是带足了钱票的,没有里面的小衣服穿,还可以去水埠公社的供销社买,没有现成的小衣服,就买布回来做。
只可怜了楚秀秀,只有钱,没有布!
原本打算好,安全至上,打死都不去黑市的,这才短短时日,就被逼的不得不去寻找本地的黑市,因为市面上根本换不到布票。
为此她特意清理出一分地出来,专门找人换了棉花种子,又问了棉花种法,种上了棉花。
瑕疵布和瑕疵衣服的出现,让整个临河大队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这种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出现在村里的孩子们身上。
原本村里人是只愿意给男娃买衣服,不愿意给女娃买衣服的,无奈阿锦的衣服全都是女款,衣服又便宜,村民们很难拒绝这些便宜成衣的诱惑,便也多讨了几毛钱,给家里女娃们也买了短袖t恤,女孩们脸上都绽放出了纯真的笑脸,穿着自己的新衣服,拎着竹篮子,蹦蹦跳跳的山脚下、田野间挖野菜,割小鸡草,采茶叶,她们很珍惜的将粉色t恤衫穿在衣服的里面,外面套着破旧的满是补丁的外套,只流出粉色的衣领和前襟,只有中午正热的时候,才会脱下外套,露出里面粉色、紫色的里衫。
粉色的、紫色的旧t恤衫穿在身上,就像是冬季黑白世界里,突然绽放出的一朵朵鲜嫩的小花,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与道路两旁的粉色蔷薇花遥相辉映。
又是一个月过去,时间步入了五月份后,雨终于停了下来,天也逐渐热了起来,宿舍的火炕也早已不需要烧,本地因为背山面水,温度比外面要低上三四度,早晚仍然需要穿长外套,正午的时候,只需要穿一件长袖就可以了。
五月中,临河小学的学生们放假,学生们站在校门口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检查,哪怕老师们三令五申的强调,禁止把学校的校服带出学校,带回家,可已然有很多学生将校服穿在身上的,藏在麻袋里的,塞在墙洞里的,想尽办法想把校服偷带回去。
偏偏老校长是个极为严肃较真的人,亲自坐镇在校门口,完全没有学生隐私的自觉,让两边的男女老师检查学生有没有私自带校服回家。
学校居然一大半的人,都私自夹带了他们的校服,全都被校长扣了下来:“没收!通通没收!都说了多少次了?敢私自把学校的校服带回家的,校服通通没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