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北玉1號(2/2)
还有一株六穗的记载,但这是在基因调控与精准培育下种植出来的,採收后的果实连这一半的大小都没有。
而眼前的玉米不但果实粗大,粒粒包满,这就稀奇了,这植株的根系究竟要如何发达才能提供如此充沛的营养——除非来自不同的植株!
不到一会,林培元便实在看不下去了,提高嗓门,“不可能,土质需求ph值≤8,亩產量约为3500公斤。哪怕实验田里也种不出来,远超玉米的產量理论极限。”
秦峰示意,“您看下基因表达图谱!”
林培元抓著资料目光死死的盯著秦峰,想知道对方到底是不是在骗人。
秦峰迎著对方的目光毫不畏惧地说道“我修改了47%的基因表达!”
林培元坐回椅子上,继续耐著性子看完,越看越心惊,对方这是真敢写啊。
“这些基因组合结构......我从业四十年从未在玉米上见过!虽然它看似完美,但自然进化根本不会形成这种基因序列!就算强行植入,最终也只会导致细胞崩溃!”
秦峰暗暗佩服这位老教授。
確实,常规手段即便组合出这样的基因链,也逃不过崩溃的结局。即便侥倖成功,若没有七组隱性基因的稳固作用,种子照样无法发芽。
这七组隱性基因就像密码方程式,掌握答案时自然简单,若毫无头绪,钻研到死也破译不出。
秦峰起身离开座位,“走,我们到楼上看看!”
三人登上天台,迎面是片六百平的楼顶菜园。
林培元扫过右侧的护栏下的北山青,眉头越皱越紧——这布局与小区里大爷大妈打理的菜地毫无区別。
秦峰指向角落孤立的玉米杆:“这九根玉米就產自那棵植株。”
旁边光禿禿的大豆枝椏,秦峰没有介绍。
老教授快步走近细看。
目测玉米株高约2.4米,节理数足足比常规品种多一倍,茎秆从底部粗壮逐渐收细至顶端,儼然是防倒伏的理想形態。
连乾枯的叶片仍保持著层叠结构,叶脉间隱约残留著曾经的厚实轮廓。
杆上残留的九个採摘裂口,正对应秦峰手中袋里的玉米数量。
林培元俯身检查茎秆底部与土壤的接触痕跡,除了掰扯造成的鬆动,未见人为移栽跡象。
他接过秦峰递来的玉米,脱下外套铺在泥地上,小心翼翼將玉米棒按大小码放整齐。
与此同时,阎红兵搬来人字梯架在玉米杆旁。
林培元手指丈量枯乾的果穗间距:“植株根部直径壮如鸡蛋最低果穗距地0.7米,最顶端的约1.5米,平均每8.5厘米结一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