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我的郡王伯祖父(求追读 求月票)(1/2)
六月初五日,安肃军城。
又是星夜往返雄州的刘延庆,正与两个儿子商议战后的计划。
刘延庆首先交代了一下东路军的情况:“这次去雄州,童贯给我大概说了一下情况,东路军是彻底被打崩了。六万西军目前收拢起来只剩不到两万人了。”
刘光国摇摇头:“我知道东路军会比较惨,但没想到这么惨。姚古姚统制的三万人原本是留在西北的后备军,这下直接成了西军主力了,姚统制和老种经略相公本来就不和,这下老种经略相公怕是难以再立足西军了。”
“別说立足了,老种经略相公怕是回不去了。”刘光世冷笑一下,隨即看向刘延庆。
刘延庆点头说:“没错,童贯这次叫我去,就是和我交代了,这次伐辽失败,全部罪责都推给种师道。”
刘光国是个老实人:“推给老种经略相公?可是明明就是宣抚司接连下令导致军无战心的问题啊。”
“直娘贼!你的脑袋就不转弯呢,不叫种师道那个老不死的担了这个罪责,难道把你我送到官家面前问罪?你说,砍你还是砍老子的头?”刘延庆眉头皱了起来,又甩开了自己的西北腔,“宣抚司昨夜已经擬好了扎子,八百里加急送到东京城,此刻应该已经在官家案头了也不一定。”
“一个论罪的扎子,也要八百里加急?”刘光国感到不解。
刘光世开口解释道:“战败之事早已传回东京城,我想此时此刻蔡京应该已经在朝野大肆宣扬战败的事了。”
“蔡公相?战败关他什么事?”
“自然关他的事,宣和二年六月,蔡京以太师、鲁国公致仕,蔡京第三次罢相;当年十月,原本是少宰兼中书侍郎的王黼,官家授他太宰兼门下侍郎,事实上成了当今首相。为何?”
“是因为蔡公相不赞同伐辽?”
“正是,如今伐辽大败,蔡京正要大肆宣扬,藉由抨击王黼、童贯,以图谋第四次拜相。”
刘光国这才摸摸下巴:“所以童枢密要著急把给老种经略相公定罪的扎子送到官家面前,以免被蔡京踩下去?”
“大哥说的对。不过蔡京和童贯原本是互相捧著上台的,蔡京的目的只是证明他之前不赞同伐辽是没有问题的;而童贯想证明的是如果不是老种经略相公坏了大事,伐辽本来可以没有问题的。
“如果把老种经略相公从幕后推出,蔡京和童贯自可以打个配合,蔡京可以说他其实是赞同伐辽的,不赞同的只是伐辽的人选,毕竟伐辽还有王黼支持著,扳倒一个老种经略相公比扳倒王黼和童贯两个人要容易多了。
“同样的,证明当时是朝廷误解了蔡京对伐辽的態度也要比证明伐辽错了要容易,毕竟王黼支持伐辽就能上台,本质上还是因为官家支持伐辽。
“而童贯可以推脱是被老种经略相公蒙蔽了,如果没有人推波助澜针对童贯,官家应该也不会对他下狠手。所以,既然蔡京肯定不会优先和童贯撕破脸,童贯必然要抓紧把老种经略相公推到台前做挡箭牌,老种经略相公这番已经是万劫不復了。”
刘光国明白自己想的浅了,挠挠头,也不再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