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有枣没枣,打一桿子(1/2)

第110章 有枣没枣,打一桿子

果不其然,公孙瓚隨后便说道:“在座的诸位,应该只有我和陆宇交过手,

我来当这个盟主我自认为是最合適的,诸位怎么看?”

“確实,白马將军无论是统兵能力还是带兵经验都要高我等一筹。”

还未等公孙度发话,公孙瓚的支持者就站了出来,力挺其当这个盟主。

但这终究是公孙度赞的场子,他自然不会没有准备,他早就私下联繫过很多人了,为的就是盟主的位置。

“不可否认公孙瓚將军確实统兵能力一流,但这只能说明他適合当一名带兵的武將,盟主这个位置必须考量综合能力,我认为公孙家主作为会议的发起者,

各方面都很优秀,更適合当这个盟主才对。”

公孙度的支持者也开始发力了,当即站出来反驳,可这些还没完,又有一人站出来说道。

“据我所知,你公孙瓚当时在和黄幣的交战中全面落败,苦心经营多年的白马义从也是那一战覆灭的吧,就连你老丈人都掛了,你这种败军之將吹嘘有过交手经验又有何意义?”

眾人这么一说,在座之人纷纷点头,原本支持公孙瓚的人也哑了火。

这人本就是辽东属国的世家家主,他对公孙瓚的军事素养还是很佩服的,故而支持他当这个盟主。

但现在看反对声这么多,还都有理有据,他一时间也没了底气,不再出声了这就是世家,他们做事更多的考量还是自己的利益,然后才是事情本身的对错。

也是陆宇不喜欢用世家出身的文人的根本原因,寒门子弟献策向来都是现实之策,考虑的往往都是事情本身。

就像官渡之战时袁绍手下的由丰和泪授,他们哪一个不是大才,哪一条建议不是正確的。

但结果呢,还不是被世家小团队挤兑而死,逢纪,郭图这些世家子弟。

可不会在意他们对袁绍有何等作用,他们只会关注这些人对他们身后家族可以產生多大的威胁。

还有荀或为何不同意曹操称魏王,是他忠於汉室吗?我看不是吧,曹操要是定国都於许昌,他荀或会不同意吗。

这些人確实有能力,但他们的小算盘实在太多了,考量事情必然会受到多方位的影响。

所以最终这个盟主之位,果不其然的落在了公孙度的身上,至於公孙瓚,则获得了个名义上的先锋职位。

说来也是可笑,一项军事行动的统帅,选举的核心要求不是军事能力。

“承蒙诸位抬举,选我当这个盟主,那我便不再推辞了,我將拿出万石粮草,强弓劲弩无数,以助我等討伐不义之人。”

在公孙度的带头下,大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很快就凑出了十万大军,和一应粮草辐重。

他们这些人加在一起,可比幽州財政富余多了,如今事关他们生死,自然不能再藏私了。

但现在终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面,想要真拉出这么大的队伍,自然少不了一番筹备。

陆宇这边也並不都是些焦头烂额,好消息还是很多的,因为就在近日,程普终於想通了,愿意投效陆宇。

这段时间的好吃好喝並没有白费,终究给陆宇换来了一员大將。

至於俘虏刘虞的三万大军,他们想好该如何处理了,那就是让他们卸甲归田,把广阳城农耕的事撑起来。

这样不仅解决了俘虏大量消耗粮食的问题,也解决了广阳城人口不足的事,

可谓是一举多得了。

其实早就该这样做的,但问题是陆宇一直没下定决心,要知道,这三万人都是见过血,打过大仗之人。

虽然和他们的战斗中落败了,但这並不影响他们是经歷多次大战,然后倖存下来的老兵。

就这般卸甲归由了,著实让他有些心疼,可要是真用他们吧,毕竟都是些降卒,並不稳妥。

而且这种非系统兵种的不確定性太大,终究是有著隨谁暴雷的可能,根本比不得系统兵种的忠诚。

歷史上营啸和造反的事,可屡见不鲜,陆宇也是因为想通了这个,才放弃了招揽他们的想法。

但这三万人终究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也不能放任不管,毕竟一个闹不好,他们造反也是个大问题。

说起来也很搞笑,造反的人更怕別人造他的反。

所以,必须给这些人找点事做,让他们没心思去考虑別的,也在此时,於暉前来匯报广阳城农耕缺人,缺的就是青壮年。

因为黄幣起义,广阳郡很多男性不是死了,就是被黄幣裹挟拉了壮丁,最后被刘虞一锅端了。

所以此时广阳城不仅人口稀少,更少男人,尤其是那种身体倍棒,能干活能耕田的男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