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诸葛恪现,其人未壮【求订阅】(2/2)
虽然按照惯例,使者出使需要留子作为人质在后方,但,他诸葛瑾的妻子和幼子诸葛融今都在江东,亦可等同於人质。
既存人质,本就没想过背弃孙权的诸葛瑾,於是借著出使於外的机会,把这个他寄予厚望,提前起了表字的长子带在了身边。
意在帮助长子增长见识,开拓眼界的同时不希望其局限於江东一隅之地,小天下英雄。
“元逊?”
姜维打量著向自己见礼的同辈年轻人,口中轻了一句。
很快的。
他就意识到了此人是谁。
诸葛瑾的长子,孙吴未来的大將军。
歷史上那位蜀汉大將军姜维第六次北伐时,他的最佳队友,取得了东兴之战大胜的诸葛恪。
可惜。
诸葛恪因东兴大捷而崛起,却也因它而败亡。
自那之后,诸葛恪產生了对曹魏的情敌之心。
以至於后面强行徵发了二十万大军发起的新城之战,不但无功而返,更是惹的江东百姓民怨沸腾,主君忌惮。
亦为后来的孙峻和吴主孙亮定计诛他,连带著夷灭诸葛恪三族埋下了伏笔。
如果让姜维给此人做出个评价。
大抵,就是两句话。
江东自诸葛恪死后,再无志在逐北的大將军。
东吴诸將帅之中有开拓进取心的,只有两个半人,周瑜,诸葛恪,外带半个吕蒙。
陆逊,陆抗父子虽统兵能力杰出,但纵观两父子任孙吴大將军期间的所为,只能用守土有余进取不足。
父子二人打的多是防御战为主,罕有诸葛恪,周瑜,吕蒙那种领兵主动出击,攻城掠地的高光表现。
收起思绪。
姜维认真的打量起了诸葛恪此人。
有意思的是—
诸葛恪同样在打量著他。
须后,姜维忽然笑了出来。
他对著诸葛瑾道:“子瑜先生,在下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伯约但说无妨!”
诸葛瑾不知道姜维的打算,示意姜维儘管说。
“那在下可就说了.”
姜维说著,他的目光落在了诸葛恪的身上,笑呵呵的道:“在下颇感与令郎投缘,不知子瑜先生是否介意留他在汉中歷练一二?”
“呵呵,先生儘管放心,在下不会让令郎贸然前往兵凶战危之地,只会让他充任某之亲卫统领,跟隨在维之左右护卫。”
“先生带令郎至此,想必也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
“然而。”
“纸上得来终觉浅,哪里比得上亲身躬行来的快?”
“待到汉中战事结束后,令郎若是想要归返江东,在下不但不会阻拦,更会派人护送他回去。
说出这话时,姜维打了个马虎眼儿。
诸葛恪要回去,他不会阻拦!
要是其自己不愿意回去,那就不关他的事儿了!
虽然这般为之,有些不太厚道但。
比起让诸葛恪再成长个三四年,渐渐崭露头角走进孙权视野,为孙权所看重“
姜维不介意先把诸葛恪忽悠过来,带在身边慢慢调教成蜀汉的形状。
“呢?”
诸葛瑾无论如何都没料到姜维会提出这样一个请求。
本能的,他想回绝姜维的好意。
因为他若是答应了,吴侯孙权那里不好交代。
毕竟。
他诸葛瑾已经有一个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二弟诸葛亮,若是再把长子留在刘备军中,吴侯孙权知道了会作何感想?
可偏偏。
姜维又说的真诚至极。
就像姜维所言的,汉中这等千载难逢的大战,的確是一个歷练儿子诸葛恪的好机会。
良久后。
诸葛瑾把是走,还是留的决定权,交给了儿子诸葛恪。
“元逊!”
“你之意愿如何?”
ps;滚去更新!有意思的是,姜维(202)和诸葛恪(203)只差了一岁!
关於表字解释一下,理论上古人二十岁束髮及冠成年了才会起表字,但也有例外,长辈对晚辈寄予厚望时,也会提前取表字方便社交。
如孙权,其十八岁领镇江东,但在那之前,表字就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