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新物种(2/2)

“那是因为大汉处於强盛期,有足够的实力压制,家无常兴,国无常盛,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鲜卑也就罢了,毕竟在草原上,南匈奴所处之地距离并州太近,西羌又离雍州太近,一旦为乱,不仅我朝三河腹心之地无一处可安,长安宗庙陵园也十分危险!”

梁商倒吸了一口气,“如之奈何?”

“事实上並不难,可招其千人以上首领入京,高官厚爵养之,並立学教授汉文,同时拆其部眾,以几十帐设一小部,设立一小头目,十小部为一大部,设立大头目,朝廷再派员佐理,教授农耕,使之宜耕宜牧,逐渐定居。

护匈奴中郎將和护羌校尉则居形胜之地,多修要塞,以汉军守之,其责有三:一修路,以使汉军主力可隨时出击;二驱使依附朝廷的部眾攻打那些不安分的部眾,三择內迁各部精锐向东胡、西域和草原扩张。

边地生活物资贫乏,生活困苦,故无论战事胜败,朝廷皆当厚赏铜钱,再令指定之商贾运送布帛等必须之物与之互市,同时课商贾重税,以回收赏赐之铜钱,如此既分而治之,又使之愿意为朝廷效死命,而朝廷却又不需要付出太多....”

梁商难以置信,这一套套的下来,內迁各胡就算不被逐步消化,也会在不断的战事过程中,消耗殆尽,对大汉的危害明显降低,这竟然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子想出来的?

他试探道,“王妃果是天下奇童—”

“此策与吾无关,吾祖乃是上穀人,吾兄標生於上谷,多言鲜卑、乌桓诸部事,吾家中父子兄弟子侄会同门客等人,多次討论,得到以上几条,这才为吾所知,梁侍郎以为如何?”

“寇侯一门皆贤才也,如此精闢至极的策论,何不上奏朝廷?”

寇淑笑著摇摇头,“人只有吃了亏,才会想到改进,国家也一样,现在就算提议,又有什么用呢?別的不说,高官厚爵,大批铜钱朝廷捨得给吗?不要说彼辈,班定远之子,只是长相有些异於常人,就被人歧视!”

梁商听完,十分感慨,寇淑说得在理,说到底还是朝廷没钱,现如今汉廷每年收入三十万万钱,少府十二三万万钱,国用不足,哪有那么多钱赏赐蛮夷,更不要说,大汉上下对蛮夷天然瞧不起,怎么可能捨得给他们那么多好处就在此时,寇淑询问交州的物种在哪里,梁商带著寇淑和到处摸来摸去的平原王前往,很快寇淑就看到了好儿种上贡的交州稻种。

寇淑也不清楚哪些是占城稻,不过他知道占城稻和中国传统的稻穀多有不同,而东汉洛阳周边宜阳的洛河两岸和昌谷一带,伊河中下游一带,偃师南部一带都有水稻种植,寇淑自然也看到过传统的稻种。

她的办法就简单了,注意那些与常见稻种不一样的品种,但很快寇淑发现上责的几种稻穀都不一样,其中一种个头小了很多,而且稻壳外边没有芒—

寇淑抓了一把,仔细端详,梁商问道,“王妃,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没什么,这些稻种从下种到成熟需要多长时间?”

梁商查看一番,告诉寇淑,交州一年三熟,而寇淑抓了一把的稻种周期比较短,据说两月就够了,梁商还念叻说,汉地远不如交州炎热,交州的水稻未必能够在中原种植,但江南或许可行。

寇淑越发判断这更有可能是占城稻,寇淑问道,“梁侍郎,若此稻果能两月有余就能成熟,有没有可能在冬麦收割后种植,此时由春转夏,天气炎热,就算不如交州,也应该差距不是太大”

梁商闻言先是一愣,然后又惊又喜道,“交州炎热,但洛阳夏日同样炎热,

或可一试,我等一定要尝试,若是麦稻联种,那亩產还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