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授课(2/2)
荀淑很好的掩饰了自己內心复杂的情感,他和寇淑交流了一番后,首先考教了平原王一番,听他说起三个道理,荀淑心情稍微好了一些,虽然说身子骨確实不好,但这个孩子还算淳朴,能够记住寇淑的交代,看来他这个老师应该不是很难。
考教完一番,荀淑又讲了几句话,此时一刻钟过去,荀淑给平原王休息了半刻钟,重新上课后,他先讲了两个故事,成功的调起了平原王的兴趣,然后以《论语》为教材,一边教识字,一边解释。
这堂课又是一刻钟,平原王再一次获得了半刻钟的消息时间,然后是第三堂课,这堂课则是算术,从认识1到10开始。
一上午仅仅三堂课,加起来连一个时辰都没有,荀淑自然很不习惯,不过这是自家女学生制定的循序渐进的上课模式,荀淑还是很听劝的。
三堂课上完,荀淑看看周齐陪同平原王,前往一个角落玩耍,十分感慨,他看了看左右,见隨侍的宦官侍女跟著出去了,有些不安的询问自己聪慧无比的女学生,“此子能承社稷之重否?”
寇淑反应很快,低声说道,“荀师,您看相了,江山社稷並不是一家一姓之事,天子垂拱而治,把江山交给有德之士治理才是最好的,依学生看,平原王继位才是最合適的!”
荀淑默然,“若是王莽再现,该当如何?”
“王莽和竇宪虽然是两个极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戚,他们依靠外戚的身份,获得了不一般的信任,从而掌握了国家大权,但最终却成为了国家的祸害,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依学生看,外戚必须用,否则皇权无所依,但外戚必须有限制,外戚可以为大將军掌控北军,却绝不可以录尚书事,军政操於一身,哪怕是圣人也难挡诱惑!”
“確实是这个道理,只是天下又有几人能忍受诱惑?寇氏可以吗?”
“若真有那么一天,学生绝不会让寇氏成为眾矢之的,大汉定鼎数百载,能得善终的外戚寥寥无几,寇氏如果不想成为下一个,就一定要有所改变!”
荀淑想到东主,还是有些不太相信,寇家投入这么大如何能忍?荀淑因为要不断入宫抄书,並没有参与虞翊那些操作,不过他有眼,看得见,多少嗅到了一些蛛丝马跡!
寇淑解释道,“若真有那么一天,学生会任命三公录尚书事,太常和大司农同录尚书事,与尚书令同掌政务,若有分歧,则再由主上仲裁。
同时再选拔两宿將为驃骑將军、车骑將军,与大將军並掌军务,大將军分管洛阳內外军务,卫成京师,驃骑將军分管河北和并州军务,车骑將军则分管雍凉军务,如此各有分工,互有牵制,不仅汉家稳固,寇氏也不至於重蹈其他外戚覆辙!”
荀淑听完,细细思索片刻,说道,“若是能促成此事,则汉室必然安稳如山!”
“这只是学生的一家之言,要想实现谈何容易?”
荀淑点点头,他完全听明白了寇淑的意思,“若真有那么一天,淑自当竭尽全力辅佐大王和王妃!”
荀淑成为平原王的老师,地位骤然间提升,他文是颖川人,而大汉朝堂中颖川土人並不少,寇淑相信他必然会引起太尉张禹、司徒鲁恭、司空徐防等土人领袖的注意,这些人肯定会拉拢他,让他影响平原王,这是土人集团常用的使俩。
寇淑很清楚皇帝一死,邓绥就会让天下人知道什么叫作皇后之冠,为了增加抗衡的筹码,寇淑就想到了土人集团,必须拉拢他们!
她现在也没啥吸引人的东西,怎么办呢?办法很简单,画饼,提出大规模改革东汉中枢体制的政治方案,这么一番操作后,不管是未来继位的平原王还是有可能临朝称制的寇淑更多的是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不插手具体国政,垂拱而治算是做到家了。
国家政务则掌握在土人集团手中,军务掌控在三將军手中,三將军肯定是外戚和列侯,三路人马都能分到蛋糕,土人集团拿得最多,这比目前这种动不动出现外戚专权的政局要强不知道多少倍,所以荀淑一听就明白过来,答应以此拉拢土人集团支持。
寇淑见荀淑入毅,心中很是高兴,如果单独说限制外戚,老油条们肯定不相信,但如果拿出这样一套比较均衡的权力分配体系,老油条们必然会动心。
而且他们也不会怀疑寇淑晃点他们,寇淑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胆子,而外戚专权,爽一把就死的下场又摆在哪里,寇淑这个女奇童想改变合情合理。
寇淑也確实没打算毁约,不过她也有应对的办法,大汉讲究的是天人感应,
遇到日食,或者其他什么天灾人祸了,皇帝没办法背锅,三公总要背锅,现在虽然还不频繁,不过后面各种灾害多了,就比较好办了,那等配合比较好的三公和太常就长期干,不配合的就走马灯的更换。
如此一来,权力就会逐渐向长期执政的尚书令和大司农转移,尚书令在宫中可以直接指挥,大司农则是寇淑给格物学者们准备的,如此寇淑就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执政班底,说到底,只要尚书台在宫內,她就毫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