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樊迟之问(2/2)

“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我比王子更懂圣人之心!”

寇淑这般强硬,竟然和刘祜拌嘴,刘肇立刻来了兴趣,“淑儿,以为当作何解?”

“臣妾以为,孔夫子乃是圣人,圣人自然知晓农乃国本,绝不会轻视农人,

樊迟请教种田、栽果、种菜的事,夫子老老实实、大大方方承认,在这些方面他不如老农,若是夫子看不起农人,瞧不起农活,又如何会主动承认不如农人?

夫子说小人哉樊须也,臣妾以为这不是说樊迟人品卑劣,农事乃是天下一等一的正事,樊迟请教圣人,说明他心思放在正事上,夫子又怎么能说他人品卑劣呢?若真有此意,夫子为甚要等到樊迟离开再和弟子们评价,而不是当面训斥呢?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樊迟真是单纯的农夫小民呀,樊迟成了夫子的学生,理应可以通过学礼、学义、学信而成为居上位之人,可他还是农夫小民的心態,这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夫子更多的是教导弟子们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標是什么,不要分散注意力!”

说到这里,寇淑再次行礼,“陛下这般关心农事,朝中三公九卿同样非常关心广成苑育种之事,梁侍郎更是亲力亲为,这一切都说明天下有无数正人君子关操心农事—”

寇淑说到这里,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了,樊迟请教种田、栽果、

种菜的事如果是卑鄙小人之举,那皇帝跑到广成苑问来问去,看来看去,那又是什么呢?你是说皇帝是小人吗?

刘祜听到这里也傻眼了,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层,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叔皇和三公九卿是小人,难道教读书的师傅也说错了吗?

刘祜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辩论,刘庆微微嘆了一口气,帮著儿子擦屁股,“平原王妃说的在理,祜儿对樊迟之问的解读確实有些错误。

这五经中的小人有多种意思,《尚书·无逸》记“周公曰:鸣呼,君子所,

其无逸。先知稼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这里的小人就是种田的农夫小民,夫子评价樊迟小人也当是此意·—

汉和帝哈哈笑了起来,“三兄分析的很好,祜儿读书时一定要好好理解,不要误会了孔夫子的本意,淑儿对樊迟之问的理解很好,非常好,真正读懂了书!”

刘祜见皇帝和父亲都说自己不对,自然只好低著头请错,寇淑先感谢皇帝夸奖,她言犹未尽,为了更好的提升格物学的江湖地位,接看说道,“陛下,臣妾以为夫子並没有完全理解樊迟的本意!”

皇帝问道,“樊迟的本意是何?”

“在春秋之时,並无我朝察举之法,贤者多不在位,哪怕是道德高尚的君子,人才出眾的名士也不得到出任的机会。

所以樊迟请夫子学稼、学圃,乃是借请学稼请学圃来暗示夫子应该隱居避世,臣妾以为樊迟有高远之思,夫子说他是农夫小民,並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本意!

臣妾接触的格物学者也都是高远之人,大家虽然满腹学问,但並不在意仕途,虽然处江湖之远,但每个人都忧国忧民。

格物学者格世间方物,寻找各种优良的物种,上为江山社稷,推广教化;下为救治百姓,延年益寿,可见格物学者比那些隱士要高洁很多—“

刘肇听到这里,哈哈大笑,“好一个女奇童,真是能言善辩!”

寇淑再次行礼,“臣妾只是实话实说,格物学者讲的是实,做得是实,陛下看的也是实,那些名气很大的隱土,关西圣人这一类的,互相吹捧而已,他们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