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永元稻(2/2)

负责种地的黔首一开始觉得这些太学生瞎弄,没听说麦子收割后,还能种水稻的,可此时看到水稻逐步成熟,那些个老农也忍不住了,一天能跑好几趟,还不断打听这个稻种哪里来的,明年怎么也得种上!

此前一段时间,寇淑时不时过来,等到交州稻成熟了,她没有再出现,木已成舟的事情,她反而没必要再掺和,反正功劳少了谁,也不可能少了她的!

司徒鲁恭听说后,也派了两个了解水稻的属官过来评估,两人越评估越是激动,“抗旱抗涝,不择地而生,两月而熟,亩產当有六斗,这世上竟有这般奇种!”

“什么亩產六斗,我看八斗都不止,寿春芍陂高產之稻田也不过如此!”

“这,这到底如何做到的?”

“黔首都说了,也没甚特殊的照料,只是播撒了一些肥料所所积之黑肥!”

“莫非积肥之法有甚特別之处?”

“积肥法都有档案记录,確实有些不同,也就那么回事,按理说不当有这么高的亩產!”

两个小吏欣喜、纳闷之余,也迅速收集了相关资料上报,格物学者干活相当细致,各种都有记录,也省了他们不少事,只需要誉抄一份即可。

到了收割日那一天,司徒鲁恭、大司农徐防亲自过来坐镇,会同骑都尉寇、中常侍蔡伦、黄门侍郎梁商等现场称重,发现最好的一块地亩產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2斗,这一天收割的一百多亩,平均下来亩產九斗有余。

虽然稻穀晒乾,脱粒都会减重,而且这种稻穀品质不佳,粗渣渣的,很不好吃,但这种稻穀的优点实在太多了,多的让人不敢相信。

“永元稻乃是天赐佳禾,我朝立鼎三百余年最大的祥瑞———

虽然水稻不可能在黄河以北大量种植,虽然这种水稻似乎使用了不少肥料才有这么大的產量,但稻麦轮作得到了验证,只要得到全力推广,大汉的粮食產量必然大增,这对大汉的统治意味著什么,太清楚不过了!

鲁老头高兴无比,双手不自觉地比划著名,时而轻轻拍打大腿,时而紧握成拳又缓缓鬆开,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內心的激动与兴奋,声音里带著几分颤抖和笑意,似乎每一个字都像是跳跃的音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不过听老头这么说,本来兴高采烈的骑都尉寇、中常侍蔡伦、黄门侍郎梁商三人都不太爽,这帮子外臣真是无耻,竟然赤裸裸的抢功?

交州稻能够得到朝廷重视,寇认为自己闺女的敏锐观察和格物学者们的卖力千活当是首功,蔡伦也认为首功自然是皇帝的支持,要不是陛下下旨让四方献上良种,交州稻又如何迅速送到京师?当然了,他蔡常侍在此期间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工作·..·

而梁商就更直接了,这段时间主持广成苑育种事,他干了多少辛苦的事情,

就算他谦虚,说都是格物学者的功劳,但谁也不敢抹杀他的苦劳。

无论如何,交州稻这个功劳与司徒以及大司农官署都没有关係,凭什么鲁恭跑出来命名,搞得好像是你的功劳一般。

但大傢伙又不能说不对,这个功劳实在太大了,人臣是绝对承担不起的,用当今天子的年號取名永元稻最为合適,所以三人如同吃了一个大苍蝇一样,只能暗骂老傢伙无耻!

鲁恭老奸巨猾,看三人的反应,就知道三人不满,可哪怕得罪人,老头也绝对不能放过这个机会,这件事本来就是外臣的工作范畴,结果自己没在意,反而成就了外戚宦官,这绝对不行,大汉不需要功劳那么大的外戚宦官!

当然了,老头也知道不能得罪这些人,他清了清嗓子说道,“永元稻这等祥瑞能够出现,想来也是平原王对天子的一片诚孝感动了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