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批示(2/2)
皇帝的命令可分为四种:“一日策书,二日制书,三日詔书,四曰戒书。”策书一般用於封授诸侯王、三公,戒敕用於告诫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两者皆用诸特定场合。惟制书和詔书广泛应用於日常行政之中。
制书一般以“制詔某官”起首,后面紧跟皇帝的命令之辞,詔书主要由臣民章奏、“制白”和皇帝的批答三者复合构成。
相较於詔书,制书將“令由君出”的君主专制特性体现得更为充分,故皇帝的重要命令,一般用制书下达。
若是皇帝拿不定主意,就可以下令召开相应的会议,除了正式的朝会以外,
也会召开一些特別的会议討论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东汉著名的白虎观会议,就是皇帝找了一大堆著名的儒生,大家坐在一起,经过一个多月的討价还价,最后制定了大汉帝国的意识形態,三纲五常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这一套体系自高皇帝草创,汉武帝时期收归尚书台,一步步完善,到了今天已经相当完善,所以皇帝不明白批示是个什么鬼。
寇向皇帝做了一番解释,报纸上所载种种,说到底是民间的评论,报纸採风而得,是真是假也不是很清楚,皇帝也没办法立刻颁发制书做出处理,可若是不理不吧,洛阳士民肯定也失望,此时陛下有一个批示,交给某一位大臣调查就可以了。
批示比较隨便,不同於皇帝的正式命令,仅仅表示皇帝的关注,可以管用,
也可以不管用;可以想让它管用,也可以不想它他管用;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
而且该管用时,批示对象若没当回事,那就惨了,比如某某山脉的別墅;不该管用时,批示对象却真当回事了,那就更惨,这个例子就更多了。
总而言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这种搞法再配合报纸这个可以创造话题的平台,就可以创造一个皇帝可以掌控操作的舆论氛围当然了,寇作为外戚,肯定不可能说得那般清楚,但刘肇做了十几年皇帝,政治敏感度自然贼强,他敏锐的把握住了寇言语中的意思,他立刻意识到报纸还是批示对他很有用,非常有用!
皇帝重视起来,继续翻看,对选官事,皇帝不太在意,很快就到了第二版,
看到了太尉的文章,他微微一动,张禹竟也在《洛报》上发表文章,寇氏果真不简单,竟能得太尉背书!
对后面两篇討论人性的文章以及评论,皇帝看过之后,也没太在意,不过他相信这三个士人现在应该出名了,有了名望,估计就会被举孝廉,这倒是一条新的出名之法.·
皇帝翻看到第三版,发现是洛阳市並之事,大多是奇人异事,然后是洛阳三市各类关键民生物资的价格,以及相应的价格走势。
比如今年四州大水,漕运受到影响,在秋收前粮价就比较高,评论员文章哀嘆了民生多艰,京师之地,竟还有这么多黔首饿肚子皇帝盯著物价看了良久,关键民生物资的价格意味著什么,皇帝当然清楚,
他再一次肯定报纸的重要性,报纸是面向洛阳老百姓,总不至於在物价上造假,
这很好,非常好!
他又想起了寇刚刚所说的批示,秋收前两家交好,完全可以来一个批示给大司农,朕关心百姓疾苦,你得做好此事,若是大司农做得不好,就可以乘机罢免,小事变成大事,而且没有人会说皇帝的不对!
皇帝继续往下翻看,到达了第四版,这四版就更有一些意思了,报导洛阳哪里有珍本书,哪里又有廉价书,又说雕版书和油印书的不同云云。
洛阳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甚至於勾栏之地都有介绍,不过最好玩的是,此处也有一个评论,好吃好玩只是小道,要把心思放在求学上!
刘肇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意,看完这样一份报纸,洛阳如在掌中,他再不用担心被人隔绝內外事,皇帝高兴地说道,“寇卿门客办报,反应洛阳民情,大有利於国,朕欢喜尚且不及,何言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