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不爭是爭(2/2)
寇淑首先讲感情,她认为皇帝不讲恩情,越是英明的君王越是如此,忘恩负义是本能,所以寇淑的后位並不稳固,除非寇淑生下了有寇氏血脉的皇子,並成为皇太后,否则威胁会长期笼罩蔻氏。
相比较而言,邓家更值得信任,两家联姻,邓鷺的正妻是寇氏嫡女,又有长大的嫡子,双方有足够的信任基础,只要寇氏不去和邓氏爭权,两家没有大的矛盾,邓氏只会不断拉拢寇氏。
然后说利益,寇淑说她几番试探,发现邓后权力欲望很重,哪怕天子长大,
她也捨不得让权,要想让邓后放权,必须如先帝一般冒险,一个不小心就是上官氏族灭的下场。
哪怕费劲心思,帮助天子亲政,获利的也是皇帝,不是寇氏,寇氏还是不可能掌握大权,甚至还可能被皇帝猜忌,未来若是无子,极有可能被废黜,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匹配,与其冒险,还不如与邓氏合作,悄无声息的压制皇帝。
再说起力量对比,寇氏衰落多时,家族子弟並无长才,现在就算让寇氏掌权,也支撑不起庞大的帝国,需要积累,邓氏担心未来,也不可能一点都不提拔寇氏安排的人,这会给寇氏积累的时间。
而从长远来说,邓氏本来家族势力就大,若是长期掌权,必然怨恨遍天下,
偏偏大汉根基牢固,邓氏又不可能篡夺汉室江山,所以执政时间越长,就越发危险,为后路考虑,他们会进一步拉拢寇氏,这会进一步增加寇氏的话语权。
寇淑最后做了总结,她在宫中除了与邓后周旋,拉拢寺人宫女,想办法生子以外,就是搞格物学,通过格物学挑选有用之人,若是有成就,也会稳固地位。
而寇在宫外,绝不与邓氏相爭,事事都要把邓氏推在前面,不占据权力显赫的位置,多树恩,少结怨,到时候一切都会水到渠道,所谓不爭是爭,就是此理..—
这几点理由一出,寇鰲完全被说服,心中也无比自豪,我们寇家有这么出色的女儿,大兴是必然的!
寇淑想了想又交代不能和格物学者说,哪怕是荀虞这等核心幕僚也不能说,
寇鰲耳根子软,別跟何进一样,被土人卖了,还帮著他们数钱。
寇淑认为荀虞等人与赵广这一类与寇家完全捆绑在一切的幕僚不同,他们和外朝官员有千丝方缕的联繫,要防止他们胳膊肘往外拐,外朝官员肯定不喜欢外戚,不管是邓氏,还是寇氏都一样,別被他们欺骗。
寇淑也告诉寇不要试图接纳杨震那一类名气很大的士人,这种人看著人多势眾,可能增加声望,但他们受制於名望,不可能无原则的支持他们,相反我们要挑选那种没什么名气,但办事能力强的土人和低级更员,这种人更容易掌控。
寇淑又举袁安之子袁敬为例,父亲是三公,他是九卿,若是再进一步,那就是两世三公,这会让外朝官员抱团,有自己的领袖,到时候邓寇两族都没有好处,接下来要旁敲侧击,含蓄的说服邓氏,想办法寻一个错误,外放袁。
不仅仅袁敲如此,凡是父亲做过三公的人,下一代顶破天为九卿,不允许再上三公,哪怕声望再高也不行,而三公这一类的显赫职务要多提拔张禹、陈宠这样的人,他们的威胁要小得多—
寇氏父女议定清楚的同时,外朝士人集团的有心人也悄悄的达成了默契,小皇帝既然表现出不菲的能力,又和寇后感情深厚,上朝都一起,那就一边抗衡邓氏,一边拉拢寇氏,试图製造两家的裂痕,以拱卫汉室,竇宪之乱绝不能重现。
还没等外朝土人出招,隨著皇帝肃陵修建完成,邓氏家族出招了,邓后在宫內一一召见那些有可能前往皇陵的宫人,一口气豁免了五百多人,同时还下詔赦免和释放各种奴婢,一时间宫中万岁声不断,无数宫人感恩戴德的离开了汉宫!
乘著洛阳人人夸奖,邓后连续颁布命令任命其兄邓鷺为车骑將军、仪同三司,邓为虎賁中郎將,邓弘为侍中、每日赴章德殿教授皇帝,太子太傅鲁不则改任长乐太僕,皇后父亲寇迁为少府卿,至此大汉帝国元兴初年的朝局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