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人心下(2/2)

大汉的察举制並不是说地方上的官员与权贵们推荐哪个人才,那个人就能做官,实际上察举制也需要考试,察实际上就是考试资格,也就是说地方官可以推荐某某人,但推荐了人,能不能用,三郎署需要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担任官员,这就是举。

早期汉朝选拔人才很宽泛,考官会根据需要提出问题,觉得你有本事就用,

但没过多久,就被达官显贵们钻空子,既然考察內容广泛,我针对性的考察一些题目,安排的不都是自己人吗?

皇帝一看这样不行,我得统一考试规则,要不然人才都被大家族垄断了,罢百家,独尊儒术,除了儒家在学术之爭获得胜利以外,也是为了方便考核。

虽然此举造成了儒家捆绑朝廷,但也確实减少了考察的麻烦,到了汉章帝时期,通过白虎观会议,规定了標准的教材是儒家的若干经典,標准答案就是三纲六纪,隨看时间的推移,眾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规范化的解答。

无论被考察的人是贵族,还是普通民眾,只要你的回答是公认的回答,审查官也无法直接指责你有错,如此一来,对人才的筛选看起来就相当的公平公正。

不过问题很快就出现了,既然有了统一的教材和答案,对那些记忆的部分,

大家都差不多,那就没有区分度,这也不利於考核出结果。

所以不可避免的,考试难度就將提升,此时就涉及到对五经具体內容的解读,谁解读得到主考官的认可,谁就可以当官。

此时,权贵子弟的优势就比较大了,我可以拿出关西孔子杨震最新的解读,

那些出身贫寒的土人没钱不能出远门,等到了考核的时候,普通人说不出关西孔子的解读,考官自然不认可,普通人gameover,位置是权贵子弟的。

本来这一套玩法已经逐渐成熟,但隨看寇淑的横空出世,麻烦又来了,寇淑提出了格物学和逻辑学,然后土人们为了出名,就拿著逻辑学这个放大镜寻找儒家经典、规范性解答和各种解读的缺陷。

从去年年中到现在,一篇又一篇质疑的文章冒了出来,既然你都有问题了,

你还怎么作为標准?隨著爭议越来越大,负责考核的官员们压力也大了起来。

而隨著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官员们文发现大量书写文字要容易许多,所以负责考核的光禄勛周章上任之后,就提出现在对五经和解读出现了很多质疑,很多內容似乎不太適合再考试,希望朝廷召开一次会议,剔除一些可能有错误的標准答案,避免朝廷闹笑话。

周章同时认为纸张的出现,可以增加考核的內容,比如写一篇策论;比如给你一个预定的题目,被考核人要写出相应的章表奏议,说白了,这就是考察应用文的写法;又比如给你一个案子,你的给我宣判內容,这是考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邓绥非常认可周章的建议,想到寇淑对格物学上心,或许可以增加一道数学题,格物学確实很有意义,一大堆好东西摆在那里嘛,所以等女尚书解读后,就询问寇淑的意见。

寇淑想起了后世的科举考试,周章的建议与后世科举已经相当类似,可见科举的形式相当科学,不过科举为了標准答案,规定死了內容,却又不利於人才的选拔,但这也没办法,这是大一统国家的通病—

既然你们要標准化,那就更加標准化,老娘別的不懂,考试怎么公平公正,

没人比我懂,寇淑提出了意见,我们大汉要选拔人才,不仅要优中选优,而且要毫无爭议。

寇淑提出了一个方案,考试分为两场:第一场考对五经的记忆和理解:记忆的部分我们考二十道题,每道题2分,算作40分;考对经文的理解,我们考4道题,每道题做15分,算作60分。

第二场要会应用,一个官员最起码要知道大汉帝国的诸般常识,可以考20道题,20分;要会算帐,可以考两道算术题,每道10分,20分;会断案,给他两个案子,你给我写断案结果,每道10分,20分;会写奏章,写两道奏章,每道10

分,20分;会写策论,20分。

对於那些有明確答案的,给出標准答案,不一样的,一律判错误,不得分;

而那些文字部分,没有绝对的標准答案,为了避免被人钻空子,可以有三个办法,一是糊名,二是誉抄,三是选择7个主考官平行评分,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

一个最低分,取五个。

对外公开成绩时,直接公开两场考试的积分,谁的积分加起来高,谁就上,

也没什么爭议,若是有考生不服气,有一次查验的机会,可以把他的卷子拿出来,对比参抄和统计结果,如果参抄和分数统计出现错误,则追究官更的责任.—.

寇淑侃侃而谈时,邓绥一开始满脸微笑,觉得有些意思,等到后来听到寇淑的三个办法以及查验后,脸色非常严肃。

她深深的看了一眼寇淑,这个孩子虽然小,但竟然滴水不漏,更可怕的是,

她对人心的把握,她知道哪些地方容易被钻空子,这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