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棉花短缺危机(1/2)
第273章 短缺危机
“曹大家,皇后所提之国债策可行否?”
班昭窥探太后之意,“朝廷借钱总不太好听,还是先等等吧,大汉上百郡国就算有一半地方歉收,不还有另外一半嘛!”
邓后点点头,有些侥倖,也有些疲惫,“再扛一扛,已经连灾了三年,明年怎么也该有个好收成!”
交谈间,宫女来报,中常侍蔡伦求见,太后让蔡伦进来,蔡伦一进来就跪倒在地,请求太后做主,太后一愣,“到底发生了何事?”
隨著蔡伦的娓娓道来,太后的脸色就不太好看了,隨著纺织机械的不断改进和总產量的增加,少府纺织作坊变成了下蛋的金鸡,只要把变成布就可以赚到大钱。
甚至是国之重器,衣和被都可以御寒,这不仅对北方汉人很重要,对草原上的胡人也非常重要,少府派出的货商队通过与鲜卑各部族的互市搞到了很多马牛羊,这都是很大的收入。
大司农同样看到了好处,大司农直辖的官地也在种植,少仆寺和大司农管辖的官方手工业作坊也加大了这一块的投入,这也进一步刺激了的需求,然后原料危机出现了。
元兴二年第一次出现原料危机时,蔡伦也没在意,毕竟那会纺织业才刚刚起头,全国的种植规模並不大,等到元兴三年隨著產量的增加,没有扩张的少府纺织作坊確实没有再出现原料问题。
此时大汉已经开始遇灾,汉廷需要更多的財政收入,为了因应朝廷的需要,朝廷和少府纺织作坊规模自然可以了新一轮扩张,此时新式纺织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很多大家族也有纺织作坊,虽然比不上少府的规模,但也需要不少原料。
大家都需要原料,元兴四年再一次出现原料不足,涨价的现象,蔡伦认栽,
谁让他准备不够呢,但没想到元兴五年,还是这个鬼样子,这就不对劲了。
这几年,在大汉的腹地大规模推广,关中、并州、黄河两岸都种植了大量,
按理说价格应该会下降,但事实恰恰相反,市面上的还是不断被抢购,价格居高不下,表面理由是各个纺织作坊的规模也在迅猛扩张,对的需求反而更大了如果仅仅这些,蔡伦也不至於告状,大家各凭本事就行,蔡伦真正恼火的是一些人竟然在背后搞霸盘,也就是囤积居奇,硬生生把价格炒高,如此一来,少府纺织作坊就算买到了原料,收益明显不如预期,
蔡伦承担著给朝廷筹资的重任,他当然不能答应,尚方监不抢別人的钱就算了,別人竟然要抢少府的钱?蔡伦就找到了太后,要求太后做主,朝廷和各地官府发力严厉打击这种国积居奇的恶劣现象,这损害的不仅仅是朝廷的利益,也是邓寇等拥有布作坊的大族利益!
而为了彻底解决原料问题,蔡伦还要求改变税收模式,不能全部收钱粮,在主要產地可以收取以代替钱粮,以保证朝廷和少府纺织作坊的需求。
蔡伦同时还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是汉廷派出使者前往北方各州郡,劝种,必须进一步扩大產量,同时鼓励老百姓用交税。
二是同样可以种在南方,未来水田种麦稻,旱地种,各州郡屯田校尉、屯田司马也要组织流民,大规模种植。
三是在关东、洛口两新仓建立储备库,同时有必要在两个仓城附近建立一连串新的纺织业作坊,就近生產,以儘可能降低成本。
“太后,奴婢算过了,只要有足够的原料,朝廷和少府纺织作坊可以不断扩张,未来不要说一千万匹,哪怕是两千万、三千万匹也能做到,再加上税收入,朝廷每年岁入破百万万钱,甚至突破两百万万钱当不是很难!”
邓绥虽然无比心动,但又觉得蔡伦有些夸张,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收入,“纺织这么多的布,布价格未来会不会迅速下降——”
“布比麻温暖柔和,比丝绸便宜,黔首趋之如警,就算我朝布价格下跌,还可以出售海外,寇氏的探险船队去岁订购了4万匹,北面的高句丽公司和东面的东朝鲜公司去年订购了15万匹。
而今年出海和出塞的商贾已经求购不下40万匹,未来隨著出海的船舶越来越多,奴婢以为布哪怕產量再大,也不需要太过担心销售,奴婢最头疼的是產量不足,不仅仅奴婢头疼,邓寇等拥有布作坊的大族也都十分头疼,想来太后也有了解·——“”
“拿出这么多土地种植,黔首未来会不会缺粮?”
“太后不要忘了,南方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加大南粮北运即可!”
“看来这运河不修是不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