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张衡之难(2/2)

刘裕一听就不答应了,他反应很快,“孩儿可不想做这等木偶皇帝!”

寇淑很满意,摸了摸皇帝的小脑袋,然后竖起四根手指:“皇帝要想坐稳,需把握四条一一兵权、財权、绣衣使者、名分大义。”

寇淑解释道,“儒家的作用说白了就是教万民忠孝,明晓名分大义,只是其中之一,但若是皇帝一脑门都是儒学,就必然失去对其他三条的把控,而其他三条的重要性实际上还在儒学之上!

皇帝若是一脑门子就是儒学的仁,必然忌惮用兵,对军队和绣衣使者疏远,那会让皇帝失去对军队和官员的控制。

皇帝若是愚蠢,信了儒家的亲亲相亲,那就更加悲惨,绣衣使者就会被罢废,无数王侯大臣,

地方豪强就会不断的挖皇家墙角,皇帝不仅手里没钱,天下黔首还活不下去,就会不断造反!

若是一个皇帝得不到军队的拥护,手里又没有钱收买军人,賑济灾民,镇压叛乱,更没有绣衣使者打击不法,皇帝光有名分大义又有何用,须知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也!”

她看向刘裕,语气郑重:“裕儿,记住,要想做真正的皇帝,就必须牢牢把握这四条,而要想把握好,核心一条就是相互制衡!

军队不能交给一家,財政不能託付一派,绣衣使者必须互相制衡,而名分大义,必须由皇家解释,而不是儒学解释所以儒学今文派和古文派要不断爭斗,法家和格物学派要提拔,只有这样,你才是真皇帝,而不是木偶!”

刘裕想起了母后带他劳军,又想起了母后找了一群商贾打理少府,不断积累家业,还有母后身边的郭保、寇安等人,最后又想起了母后诛杀了自己的老师,一切都串联起来了!

刘裕明白过来,十分恭敬的给母后施礼:“儿皇谨记。”

邓绥凝视寇淑良久,终於嘆道:“淑儿这些想法——倒是新奇。”

寇淑微微躬身:“母亲,孩儿不敢妄言,我大汉若想和两周一样,拥有八百年江山,绝不能固步自封,孩儿之法是最好的!”

邓绥闭目沉思,半响,她才睁开眼,语气复杂:“吾老了,也不是你这些新政。但有一点你要记住步子太大,容易摔跤。”

iiii

而此时在宫外,太子太傅张衡手中捏著一封书信,指节微微发白,信是已经罢免的杨震亲笔所写,字里行间,软硬兼施一“子平兄,天下士林皆仰太傅为儒学砥柱,然陛下至今未通《孝经》、《论语》,此非太傅之责乎?若兄仍执迷不悟,恐负先圣之託,亦负天下士人之望——“”

张衡闭目,深深吸了一口气,这已是本月第七封“劝諫信”了,这几年,隨著太后的权势越来越巩固,朝中儒臣的怒火便越烧越旺。太后嘴上说“诸学合一”,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一一她骨子里是个法家信徒,玩的是“以利治国”那一套。

与汉武帝“外儒內法”不同,寇淑连“外儒”的遮羞布都懒得掛,眼晴里只有格物学,光禄勛考核时儒学往往非常简单,大家都差不多,而格物学则分档次,这就逼著天下人更多的学习格物。

更让土人震怒的是,她严格限制儒生接近皇帝,已经做过好几代帝王师的龙亢恆氏出身的恆焉想对朝政说一些东西,太后直接拿他和他的弟子门生开刀,太子太傅张衡虽名位尊崇,却迟迟未教小皇帝刘裕正经的儒家经典。

而隨著太后派出船队搜寻什么大陆,又搞什么无色玻璃,並且不吝封侯之赏,天下士人终於忍无可忍了,但又没办法对太后搞什么,只能拿著张衡开刀。

“太子太傅张衡,职在训导圣学,然数载以来,陛下至今未通读《孝经》、《论语》,不习《春秋》,此非太傅瀆职,何以至此?!”

“张衡本以天文歷算进身,先帝在时,尚可称『奇才”;然为太傅者,当以圣道为本。今陛下不闻仁义,此皆太傅之过!”

甚至有人翻出旧帐:“张衡昔年著《灵宪》,妄言『月行九道”,悖逆『天圆地方”圣训,此乃妖言惑眾!”

更有甚者,有大臣当庭厉声质问:“太傅!陛下若连《孝经》都不读,將来何以治天下?!”

张衡站在殿中,面色苍白,却无言以对,他能说什么?难道说太后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他这个太子太傅还有马融等人,只能按照太后的规定授课,而且时刻处在太后派来的小黄门监督下,

若是有违,恆焉的下场摆在前面!

他不能,因为一旦挑明,便是將朝臣与太后的矛盾公开化,届时朝局必然大乱,太后也只能大开杀戒!

散朝后,张衡刚出宫门,便被一群士人围住,“张公!”一名年轻儒生红著眼眶跪下,“天下士林皆仰公为泰山北斗,公岂能坐视圣学衰微?!”

另一人递上一卷竹简:“此乃颖川、汝南七十二学子联名血书,请张公以死諫太后,还儒学正统!”

张衡接过纸,指尖触到那暗褐色的血跡,心头猛地一颤,他抬头四顾,发现宫墙阴影下,几名黑衣宦官正冷冷注视著这一幕,这是太后最宠幸的宦官,小黄门郭保下面的校事,这帮人早已渗透朝野。

除此之外,太后大规模提升了御史的权力和覆盖面,又在各地派驻宦官,而寇安手里也掌握著一队人马,这几个情报机构分別由不同的人管辖,只对太后负责,通过这些人,太后牢牢掌控著天下...—

张衡深吸一口气,將血书收入袖中,低声道:“诸君且先回去。”

当夜,张衡在府中写下了辞呈,“臣衡才疏学浅,不堪太傅重任,乞骸骨归乡———”

张衡写得很克制,未提儒学,未涉朝爭,只说自己“年老多病”,次日,辞呈送入尚书台,朝野震动,而获得消息后,士人们欢呼雀跃一一张衡一退,太傅之位必归大儒,皇帝的教育权就能夺回来了!

然而,他们的喜悦仅持续了半日一一寇淑驳回了辞呈,太后在批覆上只写了八个字:“国之重任,岂容轻辞?”

南宫前殿,寇淑倚在案前,指尖轻轻敲著一份名册,名册上密密麻麻记录著近日弹劾张衡的官员名单,以及私下串联的士人官员,她轻笑一声,“都跳出来了。”

蔡伦低声道:“太后,张衡毕竟势单力薄,若继续强留,恐怕—“

“怕什么?”寇淑冷冷打断,“朕等的就是他们跳。”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南宫方向,眼中寒光闪烁:“张衡是朕的棋子,他们想拔掉这颗棋子,就得把手伸进棋盘里,而朕——最擅长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