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三角债与工业心脏扬州(2/2)

黄松年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解释道:“这可不是普通农户自家买的。此地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孟津农业商社’,社长是高俊,拖拉机刚问世不久,价格昂贵,众人皆观望时,他就力排众议,说服商员一口气购置了八台!”

“高俊?”李文兵笑道:“他那个时候不是要解散分田吗?”

黄松年道:“他也就是口上说说出口气,他哪里舍得场长的位置。

当初也确实退出了不少,连我们巡抚衙门入的股也退了出来。

但高俊此人,确实有本事。他带着剩下的人,硬是靠着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一年内让留守农户的收入增加了一倍。

这下,当初退出的农户看着眼热,又纷纷要求加回来。高俊便顺势成立了农业商社,几乎吸纳了整个孟津的农户。

没有那么多农户,这八台拖拉机也买不起。而且这拖拉机虽然投入巨大,但它赚钱也多,差不多三四年就能回本。

李文兵惊讶道:“三四年就能让一辆拖拉机回本,他是怎么做到的?”

黄松年笑道:“它们不光是给自家商社的田地用,还对外提供租赁服务。一个壮劳力,起早贪黑一天最多也就割两亩麦子。租用这拖拉机,虽然一亩地要五角钱,但一天就能收割三四十亩!省下的时间,壮劳力出去打短工,赚得更多更划算。

所以每年夏收秋收,这些拖拉机根本闲不下来,从南到北一路收割过去,光是租赁费,一年就能收回成本的三成以上!后来他们用赚来的钱又添置了六台,如今商社名下已有十四台拖拉机,高俊还组建了专业的‘拖拉机收割队’,在我们河南,乃至邻近的山西、山东都打响了名号!”

李文兵听罢,抚掌赞叹:“妙啊!看来,历经波折,这种集体协作、规模经营的‘农场制’,只要管理得当、带头人得力,终究是人心所向,能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黄巡抚!李总理!”一个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农的人快步走来,正是商社的教谕土根。

李文兵笑着摆手:“土根,我们也是老相识了,无需如此客气。今天来,就是想到你们这农场开开眼界。”

土根憨厚一笑,便领着二人先去参观了位于农场边缘一片丘陵地带的养殖场。山坡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用稻草和水泥柱搭建的鸡舍,结构精巧,远远看去,竟像是一片微缩的村庄。

只见饲养员提着几桶碾碎的苞米,有节奏地吹了三声哨子。下一刻,令人震撼的景象出现了——仿佛一片“黑云”从山坡上的鸡舍中倾泻而出,成千上万只鸡扑棱着翅膀,发出震耳欲聋的咯咯声,如同轰炸机群般冲向撒食的区域。

李文兵被这阵势惊得微微后退一步,愕然道:“这,这里养了多少只鸡?”

土根自豪地介绍:“大概有三万来只。母鸡下蛋,肉鸡出栏后,鸡毛我们收集起来做鸡毛掸子,鸡内脏像鸡胗、鸡心,鸡舌头都分类处理,做成卤味或小食品,在火车站附近这种小吃食卖的最好,据说连扬州的客商都来我们这里订货。

鸡肉呢,我们也不整只卖,拆分开来,鸡头、鸡脚、鸡翅、鸡胸肉,都有不同的买主。尤其是火车站那边人流大,小贩们把我们提供的鸡肉做成‘孟津烤鸡’,卖得极火!

因为把这些边角料都变成了钱,所以我们的鸡肉价格能压得很低,还一直供不应求。那边还有个养鸭场,规模也差不多,两万多只鸭子,同样是鸭毛、鸭掌、鸭胗分开卖。高社长常说,‘一只鸭子进了咱们农场,就得让它浑身上下都变成产品卖出去!’现在光是这些养殖场,就占了我们商社总营收的一半!”

接着,土根又带他们参观了农场自建的居住社区,小学、中学、医院、戏院、图书馆,甚至还有一支农场足球队。

他得意笑道:“我们农场足球队打遍了整个中原无敌手,连续得了三年洛阳联赛冠军。我们正计划着邀请京师的足球队过来,比一场,看看谁的足球队更加厉害。”

李文兵竖起大拇指笑道:“厉害,三连冠,可不容易,用社长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足球王朝。”

土根听到连徐晨都夸他们了,笑的更开心了。

“如今咱们农场,娃娃有书读,生病有医看,闲了有戏听有书看,年底还有分红,去年算下来,每人能分到三十多两银子!这日子,城里好多工匠都比不上。”

李文兵在孟津农场一待就是十几天。他跟着高俊和农户们一起下地收割,参加了他们热火朝天的秋收庆功宴和分红大会;甚至还在农场戏院里,和男女老少一起观看了时下最卖座的新戏《夺宝奇兵二》。

他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不得不承认,孟津农场这些“新农户”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和集体归属感,确实已经超越了许多在城市里挣扎求生的普通工匠。

然而,在欣慰与赞叹之余,把这几天的经历写成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发展农场制才是农村的未来,民朝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逐步推广这种模式。

在孟津体味了中原大地的丰收喜悦后,李文斌再次登上南下的火车。钢铁车轮滚滚向前,窗外的景色也逐渐由北方平原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海,转变为江南水乡连绵不绝的波光粼粼。

稻田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阡陌纵横,舟楫往来,这便是江淮行省,现在江淮与关中、辽东并称为支撑北方粮价稳定的三大“天下粮仓”。在北方旱灾肆虐的那些年,正是依靠这三地,尤其是江淮地区源源不断的粮食才维系了半壁江山的安定。

列车最终缓缓停靠在扬州站。与孟津站的井然有序、略带乡土气息不同。

扬州站仿佛一个沸腾的人海漩涡,站台上摩肩接踵,旅客、小贩、挑夫、接站的人流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各种口音交汇,行李包裹堆积如山,人声鼎沸,几乎让人产生“全天下的人都挤到了扬州”的错觉。

李文斌刚下火车,便看到江淮巡抚傅山带着几名属官,在人群中费力地迎了上来。

“李公,一路辛苦!”傅山拱手笑道,他的气度较之几年前更为沉稳,干练了。

李文斌看着这水泄不通的站台,由衷感叹道:“青主,今日方知何为‘天下第一繁华地’,果然名不虚传!”

根据去年大同社进行的人口普查,扬州府常住人口已突破二百万大关,不仅是民朝,更是全球当之无愧全球第一大城市。

其年度税收更是惊人地达到了两千八百余万元,远超京城、长安、金陵等传统都会,稳坐民朝经济头把交椅。

他也多次来到扬州,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每隔几年来一次扬州,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杨州,说扬州日新月异一点也不为过。

傅山谦虚地摆摆手:“李公过誉了。此乃罗巡抚当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傅某不过萧规曹随。扬州本身底子就好,地处南北要冲,长江咽喉,又赶上开海与工业化的东风,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方有今日些许气象。”

李文兵点头也认可这话,扬州自古就是繁华城市,在大明时期,扬州的人口就接近百万,更不要说现在扬州吃道开海的红利,工业化的红利。处于南北之中的交通要道,又处于长江的下游,再加上有罗伟,傅山这种优秀的官员治理,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扬州现在繁华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日,傅山陪同李文斌巡视扬州的各大工业区。如果说孟津展现的是农业现代化的雏形,那么扬州,则是一座彻底为工业与商业而生的巨兽。

城市周边及下辖的三州九县,工业区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烟囱林立,如同无数指向天空的灰色森林。这些烟囱日夜不停地喷吐着或黑或白的浓烟,将天空染成一种工业时代特有的灰蒙蒙的色调。

空气中弥漫着煤炭燃烧的硫磺味、钢铁厂传来的金属腥气、化工作坊的刺鼻气味,以及运河与长江水汽混合的复杂气息。机器的轰鸣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昼夜不息,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背景音。

他们参观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坞,数千工匠如同工蚁般忙碌,龙骨初具的远洋巨轮静静地躺在船台上,等待着扬帆四海,

走访了震耳欲聋的纺织工场,成千上万台蒸汽动力织机齐声咆哮,吞吐着如云的纱,织出仿佛无穷无尽的布匹。

进入了灼热难当的钢铁厂,巨大的坩埚和转炉中,铁水奔流,钢飞溅,这些钢铁将会成为明朝的脊梁。

他们还巡视精密复杂的机械加工坊、扬州的工业体系之完整、门类之繁多、规模之庞大,在整个民朝无出其右,堪称帝国工业的心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