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书院白鹿行(2/2)

不过怎么来了南山上就一直在丢脸?

觐天学子有半天的时间整理行囊,和友人告别,以及写几首酸诗做纪念。

诸位教授也开始道别。

大家都是上年纪的人,说不定几个月后一个不小心就走了。

见一面少一面,此时也是一笑泯恩仇。

当然这是建立在崇绮赢了后的温馨场面,若是又被朱尔旦那种人横扫了那么气氛是完全不一样的。

走之前于公表示崇绮只是第一站,下一站他还要带着学生去白鹿书院。

“许久没有看见沈义甫那个老贼,这次带着学子游学正好走上一走。”

“他总说白鹿出天才,那卢柟又是何等优秀之类的,去开开眼界看看江南第一才子的水平。”

“若是崇绮书院有兴趣可以安排一同游学,现在江南水路之上不是很安全,老夫可以护持一二。”

几位教授有一些感兴趣,殷夫人对此也有些意动。

游学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遍访名师,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开创了游学的风气。

此后,游学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方式,被广大士子所接受和推崇。

当然和春秋时期相比氛围就不够崇古。

三千人的数量确实有些多了,也没有那么多的战车长矛甲胄给书院武装。

朝廷是既不让,也不敢。

毕竟现在游学的环境大致上也不会穿过几国战场,也不需要攻打和守备城池。

所以不断的演变成了更学术更世俗一点的风格。

通过游学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向名师大儒请教学问。

比如于公的儒家长矛运用之法,以及战车驾驭之法都是不同书院之中学来的绝技。

这些都是正统的儒家绝学,可惜大环境在改变,已经有失传的风险。

游学还能拓宽视野,增长阅历。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可以锻炼意志品质和应对能力。

老派儒生游学途中的长剑很多都见过血。

当然也可以倒置,先经历事情,大彻大悟后再念书也不是不行,比如白鹿沈山长。

老贼二字不是说说而已。

当然现在而言更重要的是最后一条,结交名士。

士子们可以结识各地的名士和官员,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遇和资源。

不是所有人都来自三大书院自有体系,很多关系网都是需要不断串联起来才能成型。

所以游学之风此刻依旧盛行,当然这是有钱人家的士子专享。

寒门和布衣出身的老老实实的蹲在书院念书。

这年代的穷游可能出城不到五里地就被强人劫掠后砍了脑袋,或者被山间猛兽吞进了肚皮。

即便是富人家庭也是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物资。

车队或者楼船,金银俗物以及拜贴信物等等。

若是有关系的,还要提前联系要去的地方做好接待准备。

这次于公带着觐天书院的学生来南山交流三天,都是提前对接好的。

此刻提起一同去白鹿书院游学确实是让大家有些动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