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武王的仁政(1/2)
第221章 武王的仁政
神武宫,北极武看着这阵子各地陆续发过来的报告。
公元第九年是武朝最关键的一年,但是为什么呢?
北极武重新整理了今年发生的各种事情。
开年的时候长江中下游平原又遇到了雪灾,山农省也遇到了地震。
但也是这一年的新年期间开始,蒸汽机进入了实验阶段,内燃机的研究也趋于成熟。
同时钢铁技术也进入了北极武所能知道的瓶颈阶段。
北极武无法再对整个钢铁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代表着钢铁炉不再需要经常性的升级。
原来的长寿高炉开始变得长寿,可以稳定提高产量。
钢铁和建筑技术的提升,让炼钢炉与工厂的建设速度提升了上去,再加上逐渐增产的水泥,以及可以借助蒸汽机粉碎的水泥原料。
炸药和技术让采矿效率提升,让深层的铜铁和煤矿等物资得以被采用。
在露天的煤和铜铁采集完之前,就已经具备深层挖掘的技术。
火车只是开始,在铜线铁器橡胶等研发出来后,电力系统也顺应而出。
电力的出现其实非常简单,不存在什么难度,旋转磁铁或线圈就能发电,工匠们自己看几次就能理解这种小孩子程度的技术。
电力的运用是启动内燃机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电力火,就不存在内燃机问世。
实际搞出这个主要是为了解决焊接问题,北极武目前对情报交流和维持帝国统治反而不在乎了。
已经快三十岁了,很多事情搞好了也是给后人享受的,偏偏北极武对后人没那么在乎。
情报交流越快捷,需要解决的事情就越多,北极武并没有那么多着急解决的事情。
蒸汽系统正在快速运用在各个大型工厂里,蒸汽设备的关键零件也以数百个工厂的建立,开始规模化,分工化协同发展。
以蒸汽工厂为新区,逐渐建立了第一座工业城市。
从第一个正式运营的火车到第三辆,只用了半年时间。
很多零件都是依靠手工锻造,蒸汽锅炉的使用让原来需要大量工人长期加班的工作,开始简单化。
更多的人被投入到了产业化里,成为全职工人。
为武王奉献是荣誉,事实证明奴隶制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低。
一群自由人刚获得奴隶户口后,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努力。
原来需要四五百工匠敲大半年才出一辆的机车,半年时间里只用了三四千人就造出了第二第三辆。
报纸上的公共户高工资并不是捏造,确实是往低了修改了,不然担心其余人有意见。
工业化的产能一旦获得上万人以上的动员能力,再有成熟的生产体系,那么产能就会变得非常恐怖。
武州工业区的上百个工厂可以保证年产机车两百台,足以满足煤矿和关键货物运输。
但是铁轨没有那么多,现在来回就是一条路,没有第二条铁路用。
如今就是三台火车按照线段来回行驶自己这边的区域,互相之间不接触。
如何避免火车相撞,如何跨区域运输就是交通部要解决的问题。
产能可以往上爆,铁轨还要慢慢修。
大部分蒸汽机还是工厂自己留着升级设备用,同时也交给造船厂制造蒸汽军舰,或者拿去搅拌水泥,砸石头,冲压钢材,对钢材进行热穿孔。
具备给烧红的钢材进行穿孔技术后,就能制造出工业设备必需的钢管,使火车的质量远超从前。
电力可以运用在焊接上,解决汽缸的生产制作问题。
虽然技术设备上还有不少问题,但是如今的产能已经足够山农国使用了。
九年的时间,武州地区的识字率大幅度上升,人口素质也在各个生产队和工厂的带动下明显提升,尤其是不断对机械化的熟悉,很多小孩子成年之后就能快速掌握一些制造技术。
武州最不缺的就是工匠,北极武能留下来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工匠。
文朝和辽国还有西域诸国的工匠,也是最容易活下来的那批人。
山农族从来没有对工匠的歧视,从北极武造反到现在,文人的地位就是路边一条狗。
以农业和工业发展国家是国策,也是北极武这些年来一直都在积极推动的事情。
皇帝的喜好影响到了所有人,这个时代普遍对读书人少了那么多敬畏。
除了技术大进步,产能爆发之外,疆域也拓展了一倍。
刘景顺作为山农人公共户,打下了中南半岛,依靠着源源不断地枪支火药支持灭掉了岛上的其余势力。
征西军团从公元六年开始,到现在三年时间一直都在发力。
领土面积越来越大,但是实际统治地区从今年开始才算。
因为今年开始不断往外大规模派遣官员,把官城那群待机了快十年的人都流放西部。
各地生产队也同样有人前往西部升职升级,这些忠诚于山农国的人能够稳定这一代人。
至于他们的后人还认不认山农国,就等以后再说了。
工业和军事的拓展,也让很多投降了的商人汇聚于山农国,带来了西方的技术和宝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