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重组股安?!(1/2)
第192章 重组股安?!
黄领导带他们到了旁边的房间,出去跟秘书耳语了几句。
秘书走了,他却没有马上进来,在走廊上等待。
等了足足20多分钟。
其间,黄领导没有进来跟他们说一句客套话,就杵在走廊上,气氛在沉默中变得严肃。
说他目中无人吧,又是他在外面站着,自己等人坐着。
直到秘书回来,他才拿着一份资料走进办公室。
秘书也给陈学兵一行人手分发了一份资料。
“看看吧,这是我派人调查,提交给市委市政府的京东方资料,我们放弃京东方的原因,就在上面。”
黄领导说着,走到旁边沙发坐下,也自顾自的看起手里的资料。
陈学兵观其厚度,明显跟自己等人拿到的东西不一样。
自己手里的资料很厚,他手里的很薄。
大家认真翻阅。这份20多页的资料,包含了全世界世界tft-lcd生产线的先进世代,国内价格行情,和京东方目前的发展状况。
陈学兵是最早看完的,仅用了五分钟,他就看出了端倪。
上面用好几页纸论述了如今最先进的夏普8代线和6.5代线的差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京东方很好,但是我们可以再等等。
“黄领导,你的意思是要等他们具备7.5到8代线的技术,再投资?”
黄领导摇了摇头,说话比资料上直接很多:
“是落后最先进生产线半代以内,如果他们有了8代线,世界已经有了9代线,甚至9.5代线,那都是不合格的。”
陈学兵皱了皱眉头:“他们在国内已经是先进生产力了,甚至是打破了「国内无液晶」的垄断,这种技术能力,还有什么好等的?”
“当然要等。”黄领导拍了一下沙发扶手:“否则贸然上马,拉出一个产业集群,如果京东方失败,就是对配套的中小企业不负责任。”
陈学兵呵然:“等他们都成了世界先进生产力,还有重庆什么事?京东方还会来吗?”
“会的,只要我们愿意争取。”
黄领导笃定说着,露出老狐狸的微笑:“京东方属于bj国资委下属企业,在bj已经拿到了超量支持,不可能再投入了,上海和深圳都在接触夏普的8代线,这么大规模的投资,全国没有几个城市可供他们选择的。”
陈学兵气结。
果然,人家是有内部消息的。
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法辩。
10年以后,人家确实来了,还是渝富资本投资的。
但那时敢为人先的合肥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人家拿出了倾家荡产的魄力,成了芯片产业园标杆,ic产业一步步从无到有。
而重庆只是个赶二班车的,相关产业并未向重庆靠拢。
他为了争取而极力挺着的身子松垮下来,叹了口气。
怪不得在高科技竞争力方面,四大直辖市一直没有标杆产业,工作大而不强。
头颅昂得太高了,等闲的产业看不上眼,等人家做起来了再去拉拢,为时已晚。
关键是bj上海好歹有高等学府和经济政治地位的虹吸效应,储备了诸多科研人才资源,天津历史基底极其雄厚,还勉强受bj辐射。
人家是有底气的。
而重庆呢?
此刻,旁边的阚治冬看出了陈学兵的不满,笑着轻拍了拍他的腿,道:“既然资金都有了,不一定非要跟着重庆干嘛,先去和京东方谈谈,谈好了,我再给你介绍几个地方的领导,慢慢谈,总有办法。”
老阚也是个要面子的人,眼看谈不拢,立马来了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陈学兵苦笑一声,摇摇头。
他没时间慢慢谈。
前世合肥投资京东方,赚了百亿,还赢了发展。
但时间太长了,十几年的光景。
京东方发展,以建线投产极快著称,以他做的调查来看,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一年时间他们就能落地生产了。
而这场股市盛宴,是绝佳的套利机会,顶点就在2008年之前,如果尽快谈成,谈好18个月以内,最好是一年以内的退出条件,就能赶在股市顶点逢高退场。
至少要把他募资的那部分资金退场。
至于政府的资金退不退,退多少,退完以后要不要拿着利润与京东方进行下一步合作,那是政府的决定。
他毕竟是做基金,拿的是投资人的钱,除了考虑京东方和地方产业的发展,还要让投资人尽快受利才行。
这么算下来,他的时间根本没有几个月,必须要敲定投资受股合同,股票限售期限才能开始起算。
否则拖晚了,等到股市浪潮过去,几年之内都没有高位出清的机会。
本来以为重庆这边板上钉钉,时间完全足够,即使吃不上大头,退一步跟渝富合作,喝口汤也行。
结果人家坚决不打算玩了,准备存个档,以后再慢慢玩。
可他哪有时间等?
他现在需要一个头铁的地方政府进行深度、快速的合作。
合肥看来真要去一趟了。
陈学兵的思绪不过转瞬之间,黄领导却注意到了一条阚治冬有意透露的关键信息,发出询问:
“资金?你们有多少资金?”
陈学兵回神,发现黄领导感兴趣的眼神,打算最后一搏。
“黄领导,我不是空手来谈的,博时基金已经答应为我在上海筹资五个亿,如果市政府跟我合作,我可以保证,达到与政府资金的一比一的民间配资。”
“一比一?你们私募基金融资,现在能达到这么大的规模?”
黄领导在上海工作多年,接触的私募基金不少,对私募的发展和规模很了解。
这东西最早就是一帮人为了进交易所百万级别的大户室而把资金伙起来,到了本世纪初才有了相关法案专门管理,成了代客理财。
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基金这种东西肯定是有公信力和约束力的,他却很清楚,完全没有,私募募资纯粹出于投资人与管理人之间的道德信任。
信任障碍,就是私募规模的一道天堑。
他认识不少上海的私募管理者,深知其融资的艰难。
但也正是因为之前的了解,他听说这个项目与私募基金合作时,并没有对私募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解,导致产生了一些盲区。
陆晓春赶紧轻咳了一声:“帮陈总融资是有条件的,一是要有项目和政府资金的参与,二是陈总基于阳光私募的一些条件。”
这话他可得说清楚,免得政府方面产生误解。
这可是有陈学兵的保底条件和自有资金在里面的。
他说着跟陈学兵进行眼神交流,陈学兵也晓得他谨慎,点了点头,让他宽心。
黄领导立马又把手里的资料又来回翻了两页,看到了一些关于“阳光私募”的内容。
这才表情舒缓开来。
“第三方监管,透明化.现在已经有这种东西了”
陈学兵逐渐入了他的眼,他缓缓点头,下定了决心,合上手里关于股安集团的资料,走出办公室。
又是寂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