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向大唐开炮(1/2)

第242章 向大唐开炮

陈大同在展讯的威望确实很高,仅仅让陈学兵等了半小时,便有了答复:后天上午,在上海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商议此事。

要知道,展讯能有这么高的估值,人数虽然不多,规模却并不小。

这是一家在开曼设立股权结构的公司,实际运营主体在上海,在bj有一家研发中心,深圳有办事处,硅谷还有一家全资子公司。

这个结构可以避免一些进口设备遭到限制,另一方面,也引进了一些海外投资者。

比如陆晓春帮他查到的一家叫做“华登国际”的旧金山资本公司。

创始人陈立武是个人物,马来西亚人,长居美国,2000年投了中芯国际5000万美元,04年中微半导体投了1500万美元,05年兆易创新投了2000万美元。

那些从中国半导体早期成长起来,后来在股市屹立不倒的千亿级半导体公司,他都是股东,而且投资时间非常早,投资额也很大胆。

05年,投了展讯通信800万美元。

按照陈大同所形容的“去年1.5亿美金估值”来说,展讯应该就是那时候投的,占股比例不大。

说不定还有其他国外股东。

展讯的股权结构在海外,陈学兵也查不到具体股权分布。

但陈大同半小时就能沟通完毕,而且能直接召开股东大会,不需要提前经过董事会决议,说明董事会成员都听他的。

陈学兵好奇地问了一下他占多少股。

陈大同说10.68%。

他又问了一下董事长武平。

也是10.68%。

陈学兵瞬间明白,这家公司他控不了股了。

两个主要人物才占股21%,那公司股东起码在50人以上,甚至更多。

“那我要这么大股份,你们创始团队能决定这件事?”

陈大同笑了笑:“正是因为我们积极引进资本,我们的股份才会稀释到这个程度,我们也才能扩张得这么快,你现在拿34%,等到我们做大,明年也许你就只有20%,甚至10%了,当然,我们会拿得更少,不过我们至今仍能掌握董事会,不是因为股权占比,而是所有的投资人都知道,我们这个团队才是公司最大的资源,相信你也是这么想。”

“嗯傻子才会解雇你们。”陈学兵点头表示赞同。

陈大同和武平都是清华出去深造的,他们从美国带回来的核心团队,除了清华留学帮,就是美国硅谷派,全是高端人才。

“你们核心团队有多大?”

“120人。”

“我说核心团队。”

“对,研发团队120人,核心团队就是120人,三分之一都持有股份。”

陈学兵直接好家伙。

自己的奇点科技,股权激励才准备了15%,还是给得太少了啊。

这特么才是科技公司的味道。

“呵呵,你们离华为就缺个总工会了,不过.我说好,要我帮忙,我就要管理权,武平董事长兼总裁不合适,把总裁的位置让出来吧,我派人过来。”

陈学兵自信自己的2亿+2.5亿应该是展讯至今引进过最大的一笔资本,也就大胆提条件。

他们的“估值1.5亿美金”,不代表账上能有多少钱,只是投资人看得起他们而已,拿了几千万资金买了小笔股权,抬高他们的身价,pre-ipo前的小把戏。

自己这笔大资金进来,才算是把他们的估值给坐实了。

“可以。”陈大同答应得很爽快:“只要股东大会同意,市场这一块可以交给你试试,不过时间不能太长,只能给你一年半,也就是2008年之前,你兑现承诺的时间。”

“如果我成功兑现了承诺呢?”陈学兵玩味一笑。

陈大同很是当然地道:“那这个总裁还是你的,甚至你要做董事长也行,我相信投资人们也会这么想,谁能拒绝一个让公司年盈利10亿的管理者呢,我们都很愿意给你打工,不过,除了我们,还有独立董事监督你。”

陈学兵给他竖了个大拇指。

能在几年间做到10亿的公司,都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之道。

展讯这套管理明显是从美国学回来的,美国的公司金融制度开始得早,历久以来的发展模式就是肆意吸收资本扩张,经典结构都是一大批股权分散的股东+一套管理人的制度,所以核心管理机构董事会里充斥着独立董事这种玩意儿来保障股东的权益。

国内这些公司都是独裁者,家族公司居多,独董就是个摆设。

比如他自己。

展讯从美国学到了精髓。

执掌这样一家公司,对他的“独裁思想”或许也是一种眼界上的扩张。

陈学兵隐隐有些额外的期待了。

“行吧,我和你们一起去上海?”

“不不不。”陈大同摇头:“你先不要出现,我们先回去找股东商量一下,有点事情要办。”

他们得先把两个意见不一致的股东股权回收,才能宣布这一“利好”消息。

“要多久?”陈学兵皱眉。

前世移动在td上的总投资超2000亿,比如今“800亿”“1000亿”的猜测要高得多,涉及到的事非常复杂。

展讯的股权,只是参与此事的入场券而已。

“后天就开会,我们不是上市公司,又不需要公告,不会很久的。”陈大同叉着腰询问:“你怎么这么急?”

“因为要办的事很多。”陈学兵想起对面的民主制度,言之在前:“我投资进来这笔钱,大部分要用在3g上,希望你们提前达成共识。”

陈大同皱了皱眉:“芯片价格我们可以降一些,但你不能用于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补贴,你答应的事情,我们要签合约的,如果你做不到,就算是9.9亿的年盈利,那2.5亿我们肯定也会找你要的,这是契约精神,没得商量。”

“胡乱补贴?”陈学兵呵呵一笑:

“我是投资人,而且是个回报率非常高的投资人。”

陈大同这才笑意和煦:“看来我们的回报不会低于京东方的两倍?”

“两倍?”陈学兵又笑了。

“陈老师,我觉得我们之间应该增进了解。”

两天后,陈学兵办公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