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平分一切王爷!(三十更)(2/2)
他这是把边镇安危的大帽子扣了下来。
“薛部堂!”给事中解学龙(南直隶)声音陡然拔高,“照你这么说,王爷竟是祸乱之源了?此等言论,将天家威严置于何地!莫非山西、河南的乱子,都是王爷们惹出来的?”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开,避开北直隶,转而攻击薛贞言语失当。
薛贞脸一红,自知失言,哼了一声不再说话。
户部尚书毕自严(山东)见状,出来打圆场:“诸位,争而无益。北直隶情况特殊,确不宜安置郡王。然李侍郎‘平分’之议,亦是大善。只是眼下云贵战事未息,安奢逆酋尚未授首,地方不靖,岂是安置天潢之时?依我看,不如先由南直、浙江、广东、福建四省先安置五个郡王,其中南直隶地方大,安置两个王。还剩下两个,等安奢之乱平定后再安置如何?”
他这话看似折中,实则还是将压力给到了南方各省。
“毕部堂!”南直隶出身的给事中解学龙立刻急了,“南直隶虽称鱼米之乡,然赋税重地,民力已疲!骤然安置两王,恐难支撑!下官以为,既是平分,便该一省一个,方显公允!云贵虽乱,朝廷大军克复在即,王爷稍晚一两年就藩,亦无不可!”
张国维(浙江)也立刻帮腔:“正是!岂能因一时战事,便厚此薄彼?若要分,便七省同分!”
北直隶的李从心、李诚铭等人再次开口反对.
眼看南北直隶的官员吵得不可开交。
一直沉默的左都御史孙承宗(北直隶)终于缓缓睁开眼,轻咳了一声。
阁内顿时安静下来。大家伙都看着这位“北方东林”的领袖。
“诸位,”孙承宗声音沉稳,“王爷安置,关乎国本,更关乎地方安定。在此争一省之得失,徒伤和气,于大事无补。”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看向首辅黄立极:“首辅,各地情形不同,利弊非我等在此空议所能决断。老夫以为,此事……还是恭请圣裁为妥。将今日所议各节,利弊得失,如实呈报御前,请万岁爷乾坤独断。”
他把皮球轻轻巧巧地踢给了皇帝。既避免了同僚继续争吵伤和气,也符合程序——这等大事,本就该皇帝最后拍板。
而当皇帝的,关键时刻就得敢拍板,不能什么事儿都推给下面。
黄立极微微颔首:“孙阁老所言甚是。那便依此,将‘平分’之议,具本上奏。”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回到更实际的问题上:“然则,无论王爷分封何处,有一事却需即刻议定——大同七王更封,其在原籍的产业、人口如何处置?新封地的王府、庄田又如何置办?户部……”他目光转向毕自严,“如今能拿出多少银子来办这趟差事?”
毕自严深吸一口气,再次起身,这次他脸上已带上几分豁出去的决然。他朝着御座方向虚拱了拱手,声音沉痛却清晰:
“回首辅,诸位同僚。更封之事,既是七王自请,又蒙圣心嘉许,此乃王爷们体恤国艰、忠君报国之举!”
他话锋陡然一转,变得极其尖锐:“既然如此,移藩所耗——王府营造、庄田置办、人口迁移之资,理应由七王府库自行承担!此乃其一。”
“其二,”他目光扫过脸色骤变的众人,继续道,“若王府积蓄不足,万岁爷之内帑,乃天下之主帑,为宗室大事计,亦当酌情拨补,以成全王爷们的忠义之心!”
最后,他双手一摊,语气近乎悲怆:“至于太仓银……去岁至今,蓟辽、宣大、西南,处处烽烟,饷粮催逼如星火。国库早已空空如也!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一两银子也拿不出了!”
阁内死寂。毕自严这话,等于直接把难题甩回给了王爷们和皇帝的内库,把户部摘得干干净净!
黄立极眼皮猛地一跳,深深看了毕自严一眼。这老家伙,是真敢说啊!
不过问题也不大,皇上又没说不给银子。
黄利极想到这里,又把目光投向了兵部尚书王在晋和兵部侍郎李邦华:“七王更封,将行数千里,到人生地不熟之处安置,兵部总要安排兵丁护卫吧?二位说说,一个王爷该派多少人保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