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崇祯恩情大派发,江南豪绅来买单((2/2)

崇祯盯着毕自严看了片刻,脸上的冷意渐渐化开,最终点了点头:“毕先生说得是。讲不起了……那就得变通。宁负祖训,不负社稷社稷没了,祖训等于零!”

他坐直了身体,目光扫视全场,声音清晰而有力:“既然岁禄无法足额发放,祖训在此事上已难以为继。那朕提议:准许南迁之大同宗室中,郡王以下之子弟,从事士农工商四民之业!准他们与普通士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

此言一出,殿内诸臣心头俱是一震!这是要推借着大同宗室南迁的东风,推动放开藩禁了.

虽然这事儿在《问宗禄浩繁、秦晋民困、中原力竭,时艰若此,当何以处之策》这道科举大比的策论大题中就开始力推,但是在黄宗羲凭借“移藩填川之策”,拿下会试第二,并且成为殿试的榜眼后,大家都以为放开藩禁的改革会首先在“填川”之业中推行。

没想到,皇帝已经有点等不及让大明的中下层宗室成为代价了.

崇祯不给众人太多思考的时间,继续道:“至于藩禁之地域限制……为便于管理,也为了让他们能自食其力,朕看,就划省为界吧!只要不出其就藩所在之省,便不算违禁!如何?”

他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等于给这些底层宗室松了大绑。

原本大明朝廷对宗室的限制太严,原则上连所居之城都不许出,那“城”才多大一点啊!不许出城的规定,实际上也就绝了宗室子弟从事四民之业的可能。

黄立极反应最快,立即献忠,声音洪亮:“陛下圣明!此乃体恤宗亲、因时制宜之良策!臣黄立极,附议!陛下仁德,泽被宗室,实乃社稷之福!”

他这“献忠”的速度,真是越来越快,以至于有了个“黄立即”的绰号。

钱谦益慢了半拍,但也紧随其后,连忙躬身:“臣钱谦益附议!陛下此策,既解宗室困顿,又开其生路,更显天家仁厚,臣深为感佩!”

他一边说,一边心里盘算着这事儿对江南士林可能的冲击,但此刻,紧跟圣意才是第一位的。

毕竟,他是“水太凉”——“水太凉”的骨头还没柳如是硬呢,指望他当面和如今的崇祯唱反调还是有点难的。

不杀士大夫可不是朱明的祖训。

孙承宗、王在晋、张之极也纷纷出言表示赞同。只有毕自严“毕哭穷”,眉头依旧紧锁。

“陛下,”毕自严再次开口,语气带着忧虑,“即便准许他们从事四业,参加科举,可……可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远水解不了近渴啊!他们初到江南,立足未稳,靠什么营生来偿还陛下借出的巨款?这利息……又如何支付?”

崇祯似乎早就等着他这句话,脸上露出了“你总算问到点子上了”的表情。

“毕先生所虑极是。”崇祯点点头,语气中带上了玩味,“这不还有官田吗?”

官田原来如此!!

钱谦益等几个南边来的东林君子终于明白万岁爷今儿绕来绕去是什么意思了,这是要“与民争田”啊!

崇祯站起身,走到御案旁悬挂的大明舆图前,手指重点在南直隶和浙江的位置。

“毕先生,朕若没记错,南直隶各处,有官田数十万顷,浙江亦有十数万顷……两省加起来,官田总数,当不下四五十万顷吧?折算下来,就是四五千万亩!这可是一笔巨额资产啊!”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毕自严和众人:“朕意已决:将南迁大同宗室之岁禄,一律折半!再按南直、浙江官田在太祖年间的科则标准,折算成所需之官田亩数!然后,从南直、浙江的官田中,划出相应数额,分给这些大同宗室!”

崇祯的声音斩钉截铁:“这些土地,就抵了他们和他们子孙的岁禄!以后,无论他们生多少子孙,朝廷也不再额外增加土地,岁禄就以此田地产出为准!至于无爵宗人,一律赐予南直或浙江官田四十亩!保他们一月能有一石米吃,饿不死就行!其余生计,自行解决!”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最关键的一条:这些分下去的土地,其产出收益,必须优先偿付他们所欠‘皇恩债’的利息!待利息还清之后,收益才归其所有!”

崇祯的目光扫过神色各异的诸臣,最后问道:“诸卿以为,朕这个法子,可行否?若觉得还行,就拿到廷议上去议一议吧!”

殿内一片寂静。黄立极、钱谦益等人心中已是惊涛骇浪。万岁爷这手笔……太大了!用江南的官田,去安置、养活北方来的宗室.不,应该是让他们去向占用这些土地的江南士绅收租,然后其中的大部分用来还债!

这等于把江南官田这块巨大的利益蛋糕,硬生生切下一大块,由皇帝和大同逃难来的宗室分肥(还完崇祯的恩情利息,剩下的都是穷苦宗室子弟的)!江南那些占惯了官田便宜的豪绅大户们……这回怕是要肉疼得跳脚了!

崇祯的这个“恩情”是派发给宗室了,可最终买单的,还得是江南的豪绅!

崇祯看着钱谦益复杂的神色,心里那叫一个得意啊!

斗地主,朕,可是真的用心学过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