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天子守国门,郡王守海关(第二更)(1/2)

第124章 天子守国门,郡王守海关(第二更)

德胜门瓮城内,崇祯勒马而立着。

初春的晨风带着寒意,吹动着他白色缂丝曳撒的下摆。身后,首辅黄立极、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等几位重臣肃立无声。

眼前,四千御前亲军正鱼贯而出。

步卒扛着簇新的鸟铳和丈三长枪,铳口、枪尖都闪着冷光。骑兵控着健马,甲叶摩擦作响。更后面,是拉着青铜千斤炮的骡马。队伍沉默疾行,只闻脚步声、马蹄声、车轮碾石声,汇成肃杀的洪流,穿过瓮城的门洞,踏上远征的官道。

崇祯的目光紧随这股洪流,直至最后一队步卒消失在门洞的阴影中。

他微侧身,看向侍立马旁的两人。

一是钦差朝鲜安抚使兼援朝监军御史杨嗣昌,胖脸沉毅,腰悬尚方剑。另一是提督御前亲军太监徐启年,身着布甲,眼神锐利。

“杨卿,徐伴伴。”崇祯的声音不高,却极坚定,“此去朝鲜,干系重大。旨意,可都记清了?”

“臣(奴婢)谨记!”两人躬身应道。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方,似乎已经穿透了千山万水,落在了汉城城头。

“朝鲜,非外国也,乃我大明之藩篱,天下之郡国!朝鲜国王李倧,乃大明所封的郡王!”他顿了顿,语气转厉,“此去,是‘迎护’,是‘监护’!若其识得大体,自当恭顺移驾于江华岛,尔等当好生护送,全其体面。”

他目光扫过二人。

“若其冥顽不灵,抗旨不遵……”崇祯的声音冷如冰,“尔等不必迟疑!徐启年!”

“奴婢在!”

“御前亲军,是朕的亲兵!杨卿持尚方剑,代朕行权!朝鲜君臣,有敢阻挠王命者,立斩!郡王李倧,若敢违逆……”崇祯一字一句,“尔等便替朕,将他‘请’上船!绑,也要绑到江华岛去!明白么?”

“奴婢明白!”徐启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臣遵旨!”杨嗣昌抱拳,声音沉稳。

崇祯看着他们,脸色稍缓,低声道:“杨卿,此事务必迅捷!若让建奴抢了先,这四千兵,怕也难从万军之中抢回朝鲜国王……”

他略停,声音更低:“若真如此……退而求其次。江华岛乃李朝宗室避难流放之地,寻一血脉近支,拥立嗣位!务必将‘朝鲜国王’留在岛上,号令抗虏!”

“臣明白!”杨嗣昌心头一凛,知此乃万不得已之下策。事儿还没到那个份儿上,就先把万不得已的下策说了出来,这万岁爷倒真是个有担当的,替他办起事儿来,就是能放开手脚大胆地干!

崇祯最后看向杨嗣昌,语气郑重:“江华岛事毕,速归!朕身边,也离不得你。”

其实崇祯派杨嗣昌走这一遭,就是为了让他能立个大功,回头好更进一步,升个侍郎,然后就能入阁当杨阁老了。他对眼下的阁老和九卿人选,还是不太满意的。不过提拔心腹也得走个程序,这样才能服众。

杨嗣昌心头一热,深深一躬:“臣……定不负陛下重托!事毕即返!”

崇祯点头,不再言语,目光投向前方的官道。

杨嗣昌和徐启年再次躬身,翻身上马,带着随从亲卫策马出城,汇入了远去的军阵烟尘之中。

崇祯目送着,直至最后旌旗的影子消失。心中默念:快!一定要快!

立在崇祯马侧稍后,穿着一身半旧青布官服、低眉顺眼的杨镐,将皇帝与杨、徐二人对话一字不漏地听入了耳中。他垂着头,心中那叫一个惊涛骇浪。

这小皇帝……心真黑,手真狠,肩膀真能扛事儿!敢把“绑也要绑去”明说了出来,还让臣下去做……这份担当狠辣,比他爷爷万历皇帝可强太多了。

杨镐暗忖着:朝鲜那帮两班大臣,除了会投胎外,就最擅于党争了。亲明还是亲奴,对他们而言,其实就是个党争的题目。只要明军够硬气够坚决,汉城之中总会有“亲明派”跳出来配合……前提是,后金的铁骑别来得太快!

所以这次汉城“挟李王”的关键,就是一个字儿——快!

此时崇祯的声音也在杨镐耳边响起了:“杨郎中,你也去吧……记着实心用事,莫误了戴罪立功之机!”

刚得了赞理朝鲜事务兵部郎中官职的杨镐忙领了旨,爬上了一辆骡车,在两个净军的陪同下,追着杨嗣昌、徐启年而去了。

崇祯收回了目光,对侍立另一边的司礼监秉笔、东厂提督徐应元道:“徐伴伴,摆驾清华园。襄垣王和灵丘王,该等急了。”

“奴婢遵旨。”徐应元躬身应道。

正午时分,清华园内春意盎然,挹海堂前湖水微澜。

崇祯已换了一身素白的常服,端坐堂中的主位。周皇后、田妃、袁妃陪坐一旁。懿安皇后张嫣与其父张国纪也在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