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重回楮兰启大战(2/2)

“元帅,机不可失!元狗主力南撤,留守兵力必然空虚,俺们何不趁机出城反击?里应外合,或可解围!”

芝麻李何尝不想反击?他比任何人都渴望打破元军的围困。他猛地转头,目光扫过身后一众部将,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好啊!此议甚佳!你们谁愿为本帅领兵出城破敌?”

此言一出,刚才还议论纷纷的众将顿时像被掐住了脖子,纷纷低头缩颈,目光躲闪,无人敢应声。

长达月余的围困和持续的石弹轰击,不仅破坏了城防,更摧垮了守军的士气和将领的胆魄。

出城野战?面对可能存在的元军精锐殿后部队?没人有这个勇气和信心。

难堪的沉默笼罩着残破的城头。终于,一名身着脸色苍白的中年文士站了出来,为众人解围道:

“元帅,诸位将军,稍安勿躁。元狗狡诈,焉知此非疑兵之计?援军之事,目前仅是猜测,敌情未明,我军久困力疲,贸然出击,风险太大。依在下之见,宜……静观其变,谨守城池为上。”

芝麻李将众人的怯懦尽收眼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颓丧和悲凉。

打不过元狗也就罢了,连手下这帮心思各异的文武都掌控不了,自己当初怎么就稀里糊涂被推上了这元帅之位?这元帅,当得何其憋屈!

“呵……”芝麻李发出一声意义不明的轻笑,带着无尽的疲惫和自嘲。

他不再看众人,转身便走,只留下一句无奈的命令回荡在风中:

“就依先生所言,传令各部,严守城池!你,”

走了几步,他还是不想放弃,指向那名报信的小校。

“继续盯紧了!若有援军确切动向,或元狗再有异动,火速来报!”

楮兰站。

时隔一年,石山再次踏足这片土地,却已物是人非。

去年李武率留守站户南下虹县时,放了一把大火,将这昔日车马喧嚣、商旅云集的繁华站赤烧成了一片。

如今,断壁残垣半埋在荒草丛中,更添几分萧瑟与苍凉。

石山策马立于一处稍高的土丘上,目光缓缓扫过这片废墟,他回到这里,自然不是为了感怀伤逝。

此地,是他石山命运的转折点。

一年前,他正是率领着东拼西凑的数百庄户,在此地以弱胜强,生擒了驿令王白音,打赢了踏入这乱世洪流的第一仗。

那一战,是红旗营的起点,是燎原的星火。

今日,他重返此地,却已手握数万雄兵,他要在这片见证过自己崛起的土地上,再次迎战兵力占据优势的元廷大军。

他要让天下人看清楚:这乱世之中,并非全是为了个人富贵而祸乱天下的草寇反王,还有一支涤荡乾坤的红旗营!

大战,实际在三日前便已打响。

围绕着战场情报的争夺,两军最精锐的斥候如同草原上最凶猛的狼群,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开了惨烈的前哨绞杀。

红旗营斥候付出了阵亡一百七十三人的惨重代价,硬生生将元军探马的活动范围压缩到了极限,消灭了近三百名敌军精锐斥候,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战场遮蔽。

这不仅仅是为了情报,更是为了在心理上挫伤元军的锐气,让他们如同盲人般踏入预设的战场。

因而,今日这场决定性的会战,石山麾下的联军才能从容不迫,提前进入预订战场。

他选择了一处背靠西面连绵山地、地势相对开阔的地带列阵。这样既避免了腹背受敌,又限制了元军骑兵的大范围迂回。

各营依据事先确定的方案展开后,原地休整,蓄养体力,等待大战来临。

巳时四刻左右,元军陆续抵达战场外围,开始列阵。

石山立于捧月卫阵中的高台上,手举单筒望远镜(自制),观察着元军布阵。

结合这些时日综合的情报,再根据敌军各部旗号、服饰、装备的显著差异,可以辨认出:

元军左翼是淮南义军元帅王宣率领的三万河工,右翼为“老熟人”田丰率领的两万淮东盐丁,中军为两万二千官军,总计约七万二千人。

另有九千团练武装未出现,疑似留守徐州城下,防止芝麻李流窜。

当然,这只是大致上的分布,没谁会傻乎乎以两三万人列出一个大阵。

比如说元军中军的官军之下又分为多部,仅有七千人,是答儿麻失里和斡罗等人从大都带来的精锐兵马,其余各部或数百或千余不等,从其列阵时彼此的间隙大小,就能看出来。

除了这些,元军左、右、中三部还都有自己的骑兵。

助战的“义兵”也分成很多部,无论河工,还是盐丁,都列出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军阵,各阵之间都有间隙,方便做出穿插、增援和撤退休整等动作。

如此一来,交战时,即便以精锐兵马连续攻破对方数阵,也很难令其崩溃,反有可能遭其包抄。

元军这种布阵,看似庞大严密,实则隐患不小。

尤其是将大量“杂牌”放在两翼,并以松散的多阵组合排列,固然增加了阵型的弹性和容错率,但也极大地削弱了整体防御的韧性和指挥效率。

面对真正的雷霆一击,这些缝隙也可能成为溃败的起点。

而石山麾下联军的布阵,则与元军迥然不同。

联军由左至右,依次为:

常遇春所部擎日卫六千人、左君弼所部忠义卫三千人、李喜喜所部三千人、龚午所部捧月卫七千人(石山大纛所在)、胡大海所部拔山卫五千人、薛显所部三千人、彭二郎所部六千四百人、赵均用所部六千八百人、曾伯城所部四千人。

另有李武所率骁骑卫三千一百骑(部分战损),列阵于捧月卫之后,随时机动。

联军总兵力四万七千五百人。四万七对七万二,兵力差距看似不小,但石山心中雪亮:他从未将战力和忠诚度都存疑的右翼(彭、赵、曾三部)视为此战主力。

真正的胜负手,还是红旗营本部人马,这才是他破敌的信心所在。

元军本就人多,离战场又稍远,七万二千大军从入场到布完阵,前后用了一个多时辰,待其布完阵,太阳已经开始西斜。

许多元军士兵从清晨拔营、长途行军到列阵完毕,早已饥肠辘辘。尤其是看到对面联军阵中,士兵们正悠闲地坐在地上,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水囊吃喝补充时,腹中的饥饿感更甚。

对于习惯了“过午不食”或一日两餐的社会底层士兵而言,中午这顿不吃也没多大影响。顶多就是开弓时手软一点,冲锋时腿慢一点,拼杀时力弱一点……

“起立!活动身体!检查兵器甲胄!”

石山眼见元军就要布好了阵,他便不再等待。

联军阵中顿时响起一片铠甲叶片摩擦的哗啦声和兵器碰撞的轻响,士兵们纷纷起身,原地踏步,挥舞手臂,扭动腰身,让因久坐而有些僵冷的身体重新热起来。

军官们穿梭其间,检查着士兵的装备,低声做着最后的鼓动。

未时三刻。

秋日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的暖意,却无法驱散战场上弥漫的、越来越浓的肃杀之气。双方大军如同两股即将碰撞的钢铁洪流,静静地对峙着。

空气仿佛凝固,只剩下战马的响鼻和旗帜猎猎的声响。

石山深吸一口气,扫过自己麾下蓄势待发的将士,最终定格在对面元军那庞大而略显杂乱的阵线上。他猛地举起右手,然后重重挥下!

“擂鼓!进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