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厂里技术革新(2/2)
可能有些地方还很粗浅,需要各位老师傅指点。”
他巧妙地將功劳分摊了一些,避免显得过於惊世骇俗。
李副厂长微微頷首,对林皓的谦逊和机敏颇为讚赏。
“好小子,有衝劲,也有脑子。”李副厂长拿起电话,“这样,我马上召集厂里的技术骨干开个会,你当面把你的想法详细讲讲,大家一起论证论证。”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微妙。
厂里的几位老技术员,包括冶金车间主任,还有级別上仍是一大爷的八级钳工易中海,都悉数到场。
他们看著坐在李副厂长身边的林皓,眼神各异。
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轻蔑和嫉妒。
特別是易中海,他脸色阴沉,自从上次在院里被林皓当眾揭穿,他在厂里的威信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现在看到林皓又被李副厂长如此看重,心里更是窝火。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李副厂长清了清嗓子,“小林同志,就是修復了德国鏜床的林皓,他提出了一项关於改进咱们厂轧钢工艺的建议。
我觉得很有价值,大家一起听听,討论一下可行性。”
林皓站起身,打开带来的图纸和报告,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方案。
他语速平稳,条理清晰,从现有工艺的弊端,到改进方案的原理,再到预期的效益,讲得头头是道。
那些来自未来工业技术的理念,哪怕只是冰山一角,也足以让这些沉浸在传统工艺中的老技术员们耳目一新。
然而,新事物总会伴隨著质疑。
林皓刚讲完,一个头髮白的老技术员就皱眉道:“小林同志,你这个方案,听起来是不错。
但是,对轧辊的材质和热处理要求太高了。我们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恐怕很难达到啊。”
“是啊,”另一个方脸的技术员也附和,“而且,你说的那个什么『层流冷却』的概念,我听都没听说过。
这万一要是失败了,影响了生產,这个责任谁来负?”
易中海冷哼一声,终於找到了开口的机会。
他慢条斯理地说道:“李副厂长,各位同仁,我不是不相信小林同志的能力。
只是,技术革新不是儿戏。这份方案,很多地方都过於理想化,缺乏实践基础。
比如,他提到的这个『预应力轧制』,理论上能提高轧件的平直度,但对轧机的刚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极高。
我们厂的设备,恐怕承受不住这样的改造。”
他顿了顿,眼神瞟向林皓,带著一丝考究:“小林同志,你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预应力』具体如何施加?
控制系统又如何设计?万一出现应力集中,导致轧辊断裂,那可是重大生產事故。”
易中海的问题,又刁钻又尖锐,直指方案的核心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