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康斯坦丁来人(2/2)

林也有些惊讶。

也不知道是不是莫里茨亲自打招呼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康斯坦丁影业这次来的人规格不低。

领头的这位,叫马丁·莫兹科维茨(martinmoszkowicz),现任康斯坦丁副董事长,同时也是一位比较知名的製作人。

听到这个名字,林也隱约有些印象。

后来知名的《生化危机》系列,就是由这位主导出品。

另外两位分別是马丁·巴赫曼(martinbachmann),负责公司全球影院发行工作。

大卫·凯尔(davidkehrl),主要负责公司影片版权收购及跨境合作。

除了康斯坦丁的创始人兼董事长贝恩德·艾辛格(berndeichinger)没来外。

但凡跟投资、发行有关的负责人全来了。

既然对方这么重视,林也的態度也好了很多,带著眾人进了学校。

会议室里。

张辉军和谢晓晶听完林也的介绍后,也有点惊讶。

隨著交流的继续。

张辉军和谢晓晶甚至產生了一丝怀疑。

难道这公司出问题了?

病急乱投医了?

也不怪这两人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康斯坦丁过来的三位负责人,態度实在太好了些。

他们要是对老谋子和凯子哥这態度,谢晓晶和张辉军两人肯定没想法。

但只是对林也..:

看了眼在一旁神色如常的林也,两人心里顿时冒出一个离谱的想法。

不会是康斯坦丁董事长女儿看上林也了吧,

话说,他们董事长有闺女么?

林也倒是没谢晓晶他们想那么多。

这態度,就是正常的合作態度而已,有什么好想的。

不过诚意和前期准备工作確实做的很到位,

不仅对自己的投资份额没有意义一口答应下来,连后续的公关运营、版权、发行等等流程。

都有了一个清晰具体的计划。

对方这么主动。

林也猜测,可能是康斯坦丁看到mk2之类的欧洲发行商,在发行第五代那帮导演的作品后,赚了个盆满钵满,有点急眼了。

再加上,莫里茨难得牵线搭桥。

让康斯坦丁决定试著押宝在自己身上。

反正说破天就是20万美金的投资而已。

后续这一系列的计划,一旦成片在电影节上的反响不咋地。

人家也可以反悔不是。

说起来。

这年头,欧洲三大电影节对华语片的態度,不能说用友善这个词吧...但起码錶面上是表现出一种欢迎,以及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

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

细究起来,其实並不是单纯的什么『西方喜欢看到个贫穷、愚昧、落后的郭嘉,所展现的一种西方傲慢凝视”。

亦或者是將其作为zz的工具等等。

是有这方面的因素影响。

但绝不是主要的。

说句不好听的。

从某些方面来讲,欧洲这三个电影节,以及他们那边的电影从业者和文艺片爱好者们,其实喜欢看的是全世界所有郭嘉的阴暗面。

抱著旧日的荣光,无脑的傲慢所有人。

虽然一碰就碎,但就是无脑傲慢的看著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

嗯。

这就是他们。

说回正题。

如果光是看乐子、看笑话,並不足以完全解释他们对华国如今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其根本的原因。

还是欧洲电影被好莱坞打得太惨了,直接溃不成军了都。

好莱坞在整个80、90年代,在全球电影行业建立了极为强势的地位。

这种商业霸权,让欧洲直接开始慌了神。

再这么下去,欧洲三大索性叫奥斯卡欧洲夏、秋、冬三单元算了。

所以。

欧洲的电影从业者们,为了保护自己所谓的『艺术电影阵地”不得已开始抱团。

再加上。

他们的商业片实在是搞不过人家。

商业片搞不过咋办呢。

只能强调艺术差异化,积极扶持非英语、非商业属性的作品。

光是欧洲自己玩也不行啊。

得找各种盟友,拉拢能拉拢的一切啊。

这大毛不给力了,剩下还能找谁。

其实不仅是华国电影。

亚洲中日韩三个地方都是他们现在想要拉拢的盟友。

可惜。

霓虹自从去年黑泽明逝世,暂时没有支棱的人,棒子现在电影都没怎么拍明白呢。

这么一筛选,也就华国了。

主要还是华国自己的导演在欧洲需要新血液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支棱起来了。

第五代导演后面確实一地鸡毛,被骂也不冤枉。

但有些事还是要认的。

他们確实帮后来人蹭出条比较平坦的道路。

老谋子的《菊豆》、《秋菊打官司》,將东方伦理矛盾转化为具有普世性的人性议题,便於西方评委解读。

凯子哥的合拍片,以及巔峰之作《霸王別姬》,在製作水准、敘事节奏上,更贴近西方观眾的习惯。

墨镜王诸如《春光.乍*》之类的作品,也是將东方情感和西方偏好的镜头语言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还有弯弯的杨德畅、侯晓显等人,都在欧洲为华语电影不断刷高逼格。

种种因素下。

林也这个张一谋、陈愷哥的师弟,首位获得三大短片奖的华国人,自然进入了康斯坦丁的视线20万美金而已。

康斯坦丁还是赌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