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才德兼备,志存高远(1/2)
诸葛亮轻轻一嘆,目光中难得地流露出一丝复杂,似无奈,又似早有所料。
法正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大脑疯狂运转。
赵云脸上瞬间写满了对主公的忧虑。
黄忠则是满脸的茫然与困惑,这位沙场老將显然无法理解,为何后世对主公寄予厚望的麟儿,评价竟会低劣至此。
“主公。”
法正的声音率先响起,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死寂。
“此事典所载,未必全然可信,或为后世一家之偏见。”
“阿斗公子尚年幼,心性未定,未来成就如何,岂是这冰冷数字所能断言?”
诸葛亮温和的声音也適时响起,如同一股清泉,试图抚平刘备心中的惊涛骇浪。
“孝直所言甚是。”
“况且,后世天下终归司马氏之手。其为粉饰篡逆,对我汉室后主,史书之上多行污衊贬低,亦未可知。”
“史笔如刀,常握於胜者之手,其中真偽曲直,怕是难辨。”
赵云也加入了进来。
“主公,公子天资尚可,此刻若能寻得良师,悉心教导,严加管束,未必不能砥礪成器,將来成为一代贤主。”
一直沉默的田信,他组织了一下语言,补充道:
“主公,军师,各位將军。”
“此事典数值,或许过於刻板僵化。据信所知,后世史家对於公子的评价,並非全然负面。”
“史载其虽无高祖、光武之雄才伟略,却也绝非桀紂之昏聵暴虐。”
“纵观歷代王朝末年,君主猜忌功臣,导致內耗倾颓者,比比皆是。”
“至少,他懂得放权於贤臣,终其一朝,皆能信任倚重军师,以及后继北伐的姜维將军。”
“如此君臣一心,使国政长期平稳,避免了许多朝代末年因君主猜忌功臣而引发的內耗与动盪,此亦为难得之处。”
“仅此一点,放眼歷代帝王,已属难能可贵!”
这番话,角度新颖,使刘备感动了些许的安慰。
他机械咀嚼的动作,缓缓停了下来。
眼中的空洞,渐渐被思索所取代。
是啊……阿斗至少,是信任孔明的,信任那些为大汉呕心沥血的忠臣。
单凭这一点,就比歷史上多少所谓的英明君主,做得要好太多了!
“教导……”刘备低声喃喃,“对!必须好生教导!严加教导!”
“如今既已回到成都,备,定要亲自督促!”
“绝不能……绝不能让他走上那史书所载的老路!”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
“我大汉的基业,纵使艰难万分,也决不能断送在后辈手中!”
解决了这块压在心头最大的巨石,刘备的精神明显振作起来。
他目光炯炯地转向田信,那份对奇人异士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再次被点燃。
“先生学究天人,能知过去未来,造神犁、制神车,又能预知战局於千里之外。”
“不知先生在此事典之中,又是何等评价?想必定是智谋超群,不在孝直之下吧?”
这话问出,诸葛亮、法正、赵云、黄忠的目光,也都齐齐落在了田信身上。
田信闻言,脸上却露出一丝苦笑,带著几分不好意思。
“回主公,此事典所录,皆是当时有字有號、青史留名之人物。”
“信乃一千八百多年后一介凡夫俗子,不过是个乡村教书匠罢了,文不成武不就,手无缚鸡之力,哪能与主公麾下这满堂英雄豪杰相提並论?”
“自然是榜上无名,恐要貽笑大方了。”
“此言差矣。”
诸葛亮却在一旁微笑著开口,清亮的目光中带著显而易见的欣赏。
“田信虽自谦,然其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独到,远超常人想像。”
“尤其难得的是,他遇事沉著冷静,条理清晰,行事极有章法,于格物致知、经世济民一道,更有惊世骇俗之才。”
诸葛亮顿了顿,仿佛在下一个极为郑重的结论。
“亮观之,其心性沉稳,思虑敏捷,于格物、算学、经世之道见解独到。”
“若肯將此等天赋用於军政,辅以时日磨礪,將来成就,未可限量。其智虑深远处,已有几分大才之相。”
大才之相!
这评价,从千古智圣的诸葛孔明口中说出,其分量何其之重!
田信自己更是心中一热,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瞬间涌遍四肢百骸。
他连忙深深躬身:“军师谬讚!田信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刘备听著诸葛亮对田信这近乎破格的讚誉,再联想到他之前的信中一直以外甥相称。
“哦?那孔明之前为何称田信为汝的西域外甥?”
诸葛亮坦然上前一步,对著刘备郑重躬身一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