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刘玄德初定汉中王(1/2)

走出黄府,夕阳的余暉洒在身上,带著融融暖意。

但田信的心中,却沉甸甸的。

他紧握著那张硬弓。

怀中揣著那捲竹简。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

田信与黄月英在工坊內,为了那窥视千里的“望山镜”耗费心神之际。

成都城內的政治风向,也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汉中大捷的余波仍在荡漾。

除了成都本地官员的劝进表章。

远在各地的重臣宿將,如镇守閬中的张飞、坐镇汉中的魏延,乃至荆州的关羽、马良等人,也纷纷遣使送来了言辞恳切的书信。

其核心內容,无一例外。

皆是劝说刘备顺应天意民心,早日进位称王。

一时间,左將军府邸內外,劝进之声鼎沸。

仿佛那象徵无上权柄的王冠,已唾手可得。

连续两日闭门不出,只与军师诸葛亮彻夜密谈的刘备,终於再次出现在了左將军府的正堂。

这一次,他召集的並非满朝文武。

而是少数几位核心肱骨。

军师將军诸葛亮。

扬武將军法正。

偏將军黄权。

左將军西曹掾刘巴。

还有一直负责文书往来的从事中郎伊籍。

以及素来以耿直著称的简雍。

气氛肃穆,却也暗流涌动。

刘备目光扫过眾人,神色带著决断。

“诸公之意,备已尽知。”

“然,汉室倾颓,奸贼当道,备虽欲力挽狂澜,却也不敢僭越名分,招致天下非议。”

他看向诸葛亮与法正,显然早已有所沟通。

“昔高祖皇帝,亦是先称汉王,而后削平群雄,光復天下。”

诸葛亮適时开口:“主公所言极是。”

“今主公克定汉中,此乃高祖龙兴之地,意义非凡。”

“臣以为,主公可效仿高祖故事,先称汉中王。”

法正接口道:

“称汉中王,既合乎情理,彰显主公继承汉室正朔之志,又可暂避那曹操、孙权之锋芒,不使其有藉口攻訐。”

“此乃名正言顺,进退有据之上策。”

刘巴素来注重礼法,此刻也微微頷首,表示赞同。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黄权却忽然出列。

他对著刘备深深一揖。

“主公欲效高祖,称汉中王,此乃顺天应人之举,臣等无不拥护。”

他的语气先是肯定。

隨即却话锋一转,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然,臣亦闻蜀中官员私下议论,对主公因军师密信而星夜返蓉略有不解,忧心汉中防务。”

“臣斗胆,恳请主公明示,以安眾人之心,是否成都確有比坐镇汉中更为紧要之国事?”

此言一出,堂內气氛陡然一凝!

法正眉头微皱。

刘巴面露不豫。

诸葛亮面色不变,仿佛未闻。

黄权却似毫无察觉,继续说道:

“汉中初定,曹军虽退,然关中仍在其手,虎视眈眈。”

“主公坐镇汉中,方能有效震慑曹贼,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且称王乃国之大事,所需礼仪、章程、器物,皆需时日筹备,於汉中就地准备,岂不更为稳妥?”

他微微抬眼,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诸葛亮。

“何故因军师一封密信,便星夜兼程,弃前线重地於不顾,轻身返回成都?”

这话,已近乎是赤裸裸地指责诸葛亮擅权!

指责他將主公从前线召回,置大局於险境!

刘备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

他看著黄权,眼神平静,却带著一股无形的压力。

“公衡所言,亦是老成谋国之见。”

刘备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然,备此次返回成都,非但无过,反而大有所获!”

“其利,远超坐镇汉中!”

黄权一愣,显然没料到刘备会如此回答。

刘备语气陡然变得激昂起来!

眼中闪烁著一种难以言喻的光彩!

“其一,备得遇奇才,其於农桑、器械、乃至军政民生之见解,远超常人,实乃我大汉復兴之栋樑!”

他目光转向堂外,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身影。

“其二,正因备及时返回,方能与军师、孝直等人,並得此奇才之助,彻夜筹谋,定下了应对荆襄变局,乃至將来图谋天下之万全之策!”

刘备的声音斩钉截铁!

“此二者,皆是关乎国运之大事,稍有耽搁,后果不堪设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