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田信临行,託付重器(2/2)

“格物致知,探究天地运行之至理,亮亦深以为然,嚮往久矣!”

田信见状,顺势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另一个,也是更深层次的困惑。

“舅父,信有一事不明,还望舅父指点迷津。”

“信乃一介教书匠出身,深知教化乃立国之根本。”

“后世之所以能有诸多奇术利器,国力远超如今百倍,皆赖於基础学识之广泛普及。”

“然,信所知之学识,与当今儒家经义,颇有不同,甚至可称格格不入。”

“若欲推广,恐阻力重重,非议必多,亦不知该从何处著手,方为稳妥。”

田信的目光带著探寻,望向这位屹立於时代之巔的智者。

“不知舅父对此,有何高见?”

诸葛亮闻言,並未立刻回答。

他手持羽扇,在书房內缓缓踱了两个来回,目光深邃,仿佛在权衡著千头万绪,利弊得失。

片刻之后,他停下脚步,看向田信。

语气平和,却带著一种洞悉世事、不容置疑的深思熟虑。

“德远所言,格物之理,其重要性,亮深以为然。”

“然,凡事不可一蹴而就,尤其教化万民,更需循序渐进。”

“当今之时,天下纷乱,百姓流离失所,战祸连绵不休。”

诸葛亮的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其一,民智未开。相较於深奥的格物之理,寻常百姓更需先识字,后识数。如此,方能知礼义,明算计,此乃乱世之中,安身立命之根本。”

“其二,资源匱乏。纸张昂贵,寻常人家难得一见。笔墨难求,书籍更是世家大族才能拥有的稀缺之物,远未能惠及庶民。”

“其三,师资短缺。朝廷虽设学官,然歷经数十年战乱,州郡教化早已名存实亡,能识文断字,且品行端正的合格良师,更是凤毛麟角。”

“其四,亦是为政权稳固计。人口流动,知识传播,皆需有所管控,方能避免別有用心之人,藉机生事,蛊惑人心,动摇我大汉国本。”

诸葛亮目光坦诚地看著田信,毫无保留。

“故而,亮以为,此事需徐徐图之,分步而行,急不得。”

“於官方层面,当务之急,是重视工匠,擢升格物之士,改良器械,发展生產,富国强兵,此乃巩固根基之要务。”

“於民间教化,则当以推广识字、普及算学为先。”

“待將来纸张易得,若能如德远所言,有那『印刷术』相助,书籍成本大降之后,再逐步培养师资,將基础教化覆盖更广之区域。”

他看向田信,眼中带著殷切的期许。

“德远於算学一道,见解独到,远胜当世之人。”

“待將来时机成熟,或可由你先编撰几本浅显易懂之算学蒙书,並亲自授课,培养一批既懂算学,又略通格物之理的种子。”

“先將这格物之学的种子,悄然埋下。”

“待其生根发芽,假以时日,將来或可长成参天大树,荫蔽我大汉天下!”

听完诸葛亮这番深思熟虑、高屋建瓴的规划,田信只觉眼前豁然开朗,心中疑虑尽消。

他明白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也深刻理解了这位顶级的政治家,在推动时代进步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所做的艰难平衡与取捨。

“舅父深谋远虑,目光如炬,信,受教了!”

田信郑重地躬身一礼,发自肺腑。

“信此去荆州,定当竭尽所能,绝不辜负主公与舅父厚望。”

“亦会谨言慎行,积累声望,以待时机。”

“待他日归来,再为舅父分忧,助推格物教化之事,方能更有底气,事半功倍!”

诸葛亮欣慰地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讚许与欣慰。

“德远能如此想,甚好。”

他走到田信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如同一个真正的长辈。

“荆州之事,关乎国运兴衰,万事小心为上。”

“亮,在此静候佳音,盼你……平安归来。”

这简单的一句“平安归来”,比任何豪言壮语更能触动田信的心弦。

他只觉得眼眶微热,再次深深一躬。

“信,谨记舅父教诲!告辞!”

没有过多的言语。

只有目光交匯间,那沉甸甸的信任与嘱託。

田信转身,推开书房厚重的木门,身影很快融入了外面的深沉夜色之中。

诸葛亮目送著他的背影消失在庭院深处。

良久,他才缓缓收回目光,重新落在那只来自未来的银灰色行李箱上。

眼神复杂难明,却又充满了对一个崭新未来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