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大道为公,武圣明志(1/2)
江陵城外,临时搭建的工坊內人头攒动。
数十名从城中各处召集来的工匠,正屏息凝神地注视著场中那位年轻的督农都尉。
田信面前摆放著几张绘製著奇特符號与线条的白麻纸,旁边散落著一些木料与简易工具。
“第一题,便是仿製此物。”
工匠们面面相覷,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则面露难色。
向宠手持竹简与毛笔,立于田信身侧,仔细记录著每一个工匠的动作与神情。
田信並不催促,只是静静观察。
他要的,不仅仅是手艺精湛的匠人,更需要一点就透的悟性,以及敢於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很快,有人笨拙地开始切割木料,有人则对著图纸比划,试图理解其中奥秘。
一个时辰后,高下立判。
有几位老木匠,不仅迅速完成了仿製,甚至还举一反三,尝试了更复杂的拼接。
另有几名年轻铁匠,虽不擅木工,却在辨识图纸与基础计算的问答中,展现出过人的聪慧。
田信微微頷首,心中已有了初步人选。
这番动静,自然也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关羽帐下军前都督赵累,为人素来忠诚谨慎。
他奉命巡查城防,恰好路过工坊,见到田信公开传授技艺,又联想到此前听闻的“曲辕犁、新式翻车”等物,眉头不由得紧紧锁起。
这些技艺,若是落入曹魏或江东之手,其后果不堪设想。
赵累越想越觉不安,他匆匆结束巡查,径直往太守府而去。
关羽此刻正在处理军务,听闻赵累求见,略感意外。
“德俭(赵累字),何事如此匆忙?”
赵累躬身行礼,面色凝重。
“君侯,末將有要事稟报,事关重大,恐对我军不利。”
关羽放下手中竹简,丹凤眼微微眯起。
“讲。”
赵累组织了一下语言,沉声道:“君侯,那新任的田都尉,在城外设坊,公开传授匠人技艺。其所制之物,如曲辕犁、新式翻车,固然利民。”
“末將忧虑,此等核心技艺,若被曹魏或江东细作窃取习得,岂非资敌?彼辈国力军力若因此大增,於我军日后北伐、东征,皆是极大隱患。”
“末將恳请君侯,下令严控此类核心技术,甚至……暂缓部分过於先进之物的研发与推广,以免为敌所用。”
关羽闻言,抚著长髯的手微微一顿。
他对田信的才能,自然是赏识的。
赵累所言,並非杞人忧天。
沉默片刻,关羽沉声道:“传田信前来见我。”
不多时,田信隨传令兵来到堂上。
他见关羽端坐主位,神色平静却自带威严,一旁的赵累则面带忧色,心中便猜到了几分。
“田都尉。”关羽的声音不高,却带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本將听闻,你所制器物,神妙非凡。只是,赵都督所虑,亦不无道理。若这些技艺外泄,为敌所用,奈何?”
关羽目光如电,直视田信。
田信躬身一礼,神色从容。
“君侯。”
他並未直接回答,反而平静地反问:“敢问君侯,主公兴仁义之兵,所为何事?”
不等关羽回答,田信继续道:“为兴復汉室,解万民於倒悬。君侯,那曹魏治下,江东之地,千千万万耕作的农人,可还是我大汉子民?”
此言一出,关羽与赵累皆是一怔。
田信微微一笑,神色更加坚定。
“既是汉家子民,让他们吃饱穿暖,活得更好,又有何错?”
他的声音不大,却仿佛带著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
“若天下农人皆感念主公恩德,知晓吾等心繫百姓,民心所向,何愁大业不成?”
关羽的长髯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他一生征战,见惯了流离失所的百姓,深知民心向背重於泰山。
田信的这番话,格局宏大,跳出了单纯的军事技术保密范畴。
“技术封锁,固然可保一时之秘,却也限制自身发展。”
田信话锋一转,语气中透著一股难言的自信。
“我等应凭藉不断革新,始终领先於人。”
他看向关羽,眼神明亮。
“待敌仿製出我等旧物,我等新器早已遍布军中、利於民生。”
“以我之长,击敌之短,方为上策!”
堂上陷入短暂的沉默。
关羽抚著长髯,眼神中闪烁著复杂的光芒。
他脑海中浮现出百姓饥寒交迫的景象,又想起刘备常常掛在嘴边的仁德二字。
田信的话,与刘备的仁德理念,似乎有著某种契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