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关羽拒封,费诗劝解(2/2)
“君侯息怒!诗有数言,请君侯静听。”
关羽冷哼一声,拂袖而立,却也未曾阻止。
费诗不慌不忙,朗声道:
“汉中王此次封赏,乃是论功行赏,以安天下之心,激励万眾归附。”
“黄忠將军虽年事已高,然定军山阵斩夏侯渊,匹马先登,威震敌胆,此乃不世之奇功,天下共睹,妇孺皆知。”
“汉中王封其为后將军,正是要向天下昭示,凡为汉室立下大功者,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年岁几何,皆有封赏,此乃笼络人心,激励士气之良策,君侯明鑑。”
关羽面色稍缓,但眉宇间的傲气未减。
费诗继续说道:
“昔日高祖封赏功臣,淮阴侯韩信以赫赫战功得封王侯,彪炳史册;而萧何丞相则因与高祖休戚与共、奠定汉家四百年基业而位列群臣之首,尊荣无上。”
“黄忠將军之功,好比淮阴侯因赫赫军功而受殊赏;”
“而君侯您,与汉中王恩若兄弟,同生共死,歷经无数患难艰辛,这份情谊与信任,这份肝胆相照,又岂是区区名位所能衡量万一?”
“汉中王与君侯,实乃一人之身,忧乐同享,福祸共当。”
“在汉中王心中,君侯之地位,黄忠老將军又岂能相比万一?”
“君侯若因此拒不受封,岂非让汉中王在天下人面前为难?更可能因此寒了天下无数欲效忠汉室的將士之心,於我军即將展开的北伐大计,亦是大大的不利啊!”
费诗这番话,有理有据,更点明了利害关係,直击关羽內心最重视的忠义。
关羽听罢,沉默良久。
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的怒意也缓缓消散。
他长嘆一声,转过身来,对著费诗深深一揖:
“唉,关某一时糊涂,险些因小节而误了主公大事!若非先生金玉良言,关某几成罪人!”
他郑重地从费诗手中接过象徵前將军身份的印綬。
“关羽,领汉中王命!”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田信在堂下將这一切尽收眼底,听到关羽那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时,心中不由得轻轻一嘆。
歷史的惯性,果真强大如斯。
即便自己带来了诸多变数,一些固有的性格与事件,依旧会以相似的方式上演。
“关公的傲上而不忍下士,果然是刻在骨子里的。费诗虽能劝得了一时,但这种性格若不根本扭转,荆州之失的隱患依旧巨大。”
“看来,后续的襄樊之战,我不仅要提供技术支持,更要时刻警醒,想方设法弥补他性格上的缺陷,绝不能让悲剧重演!”
田信暗下决心。
事后,关羽私下找到赵云,依旧有些意难平。
“子龙,以汝之资歷、武艺、品德,此次封赏,竟未入四方將军之列,实在可惜!某以为,子龙之功,不在黄忠之下。”
赵云闻言,却是淡然一笑,神色平静无波。
“君侯谬讚。云追隨主公,非为功名利禄,只为兴復汉室,解万民於水火。”
“虚名於我如浮云,只要能为主公分忧,能为大汉出力,任何职位,云皆甘之如飴。”
他顿了顿,诚恳地看向关羽。
“君侯乃国之柱石,万军之胆,当以大局为重,莫因些许名位之事,乱了心神,影响了汉中王运筹帷幄的全盘谋划。”
关羽凝视著赵云,见其目光清澈,言辞恳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敬佩。
他重重拍了拍赵云的肩膀,慨然长嘆:
“子龙,真国士也!有此高洁之志,远胜功名万倍!关某,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