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稳固江陵,潘濬上位(2/2)

田信沉吟片刻。

他知道在原本的歷史走向中,潘濬在被孙权劝降后,率军討伐依旧抵抗的樊伷和习珍等人,导致收到了一些詬病。

诸葛亮知晓这个情况却依然对赵云这么说潘濬可用,肯定有他的道理。

田信一边思考一边组织著语言。

“潘濬其人,確有干才,尤擅治理民事,条理清晰,手腕亦是不弱。”

“只是,”田信顿了顿,

“他毕竟是荆州本土士族出身,其立场与行事,难免会优先考虑本土世家的利益。”

“用其才,自当清晰权责,使其与我方大略同向。”

“然亦需留意,莫让其將推行新法之功,过分经营为个人或本土势力之资本。”

赵云默然頷首。

田信的分析与他隱约的感受颇为契合。

潘濬上任之后,果然展现出其过人的才能。

不过三日,之前因糜芳之事而略显混乱的粮秣帐目便被他梳理得清清楚楚,民夫徭役的调配也井井有条。

其雷厉风行又不失精细的手段,让江陵的政务运转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他对田信所推行的那些格物致知的新鲜事物,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数日后,潘濬特意来到田信的工坊。

“田都尉,”潘濬看著那些排列整齐、分门別类的工具和半成品零件,以及工匠们明显更有效率的劳作方式,眼中闪过一丝讚嘆,

“濬在府中处理公务,便听闻都尉改良农具,使农户耕作省力倍增。”

“今日一见这工坊井然有序,方知都尉不仅精於农桑,於这工匠管理之道,亦有独到之处。”

田信谦和一笑。

“潘治中谬讚,信不过是借鑑了一些浅显的道理,將工序细分,责任到人罢了。”

潘濬目光深邃地扫过那些奇特的齿轮和槓桿结构,忽然问道:

“田都尉这些奇巧之物,耗费不菲吧?不知这核心技艺,可有形成书册章法?”

“若能量產,江陵水师战力必將大增。”

“只是,这技艺若为江东或曹魏所得,亦是资敌啊。”

“都尉以为,当如何確保此等利器为我汉室独有?”

这话问得极有水平,既表达了对技术的兴趣,又点出了潜在的风险,更隱隱有探寻技术控制权之意。

田信心中一动,面上却依旧平静:

“潘治中远虑。技艺传承,信自有考量。”

“至於保密,军师与主公早有明示,凡涉军国重器,皆有定製,不敢丝毫懈怠。”

“目前这些,也只是雏形,离真正堪用,尚有距离。”

他巧妙地避开了核心,只谈保密与未完成。

潘濬微微頷首,不再追问,转而笑道:

“都尉年轻有为,实乃我大汉之幸。听闻都尉工坊尚缺一些上等铁木用以製作弩臂轴承,此事濬已著人去办,三日內必送到。”

“那便多谢潘治中了。”

田信拱手道。

潘濬又与田信閒谈几句,目光不时在那些图纸和半成品上流转,这才告辞离去。

江陵的后方,在赵云的铁腕治军与潘濬的精明强干之下,军纪风貌焕然一新,物资调配亦日渐畅通,为即將到来的襄樊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后盾。

然水面之下,暗流依旧潜行。

荆州本土的士族豪强们,对于田信推广的那些新奇技术,以及风闻中可能触动他们根本利益的盐铁官营等新政,依旧抱著深深的疑虑与本能的警惕,观望之余,亦不乏私下议论与揣测。

田信对此心知肚明。

但他眼下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攻克水力床弩的最后难关。

工坊內,炉火熊熊,锤打声、銼磨声不绝於耳。

年轻的工匠们在田信的指导下,正全力以赴地解决齿轮在高强度运转下的耐久性问题,以及水轮与传动主轴连接处的强度与密封难题。

向宠在一旁,一丝不苟地记录著各项数据与改良方案。

一切,都在为即將到来的狂澜,积蓄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