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孝文改革,引发深思(2/2)

“先打服了,打怕了,再跟他们讲道理也不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以铁血镇之!”永嘉之乱那血腥惨烈的画面,依旧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让他怒火中烧。

马超看著光幕中北魏汉化的景象,想到了自家魔下那些桀驁不驯、时常反覆的羌氏部族,不禁眉头紧锁。

孝文帝的成功,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却也更明白,这其中蕴含著多少艰难险阻,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与代价。

“使其改俗易服易语,已是难如登天。”马超沉声道,

“欲使其真正归心,更是难上加难!”

田信適时补充道,声音沉稳:

“诸位將军所虑,皆是洞察时弊的至理名言。

“后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歷经数千年风雨而绵延不绝。”

“屡遭外侮而终能凤凰涅,浴火重生。”

“正是因为汉文化始终保持著强大的生命力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

“它能不断吸纳、融合异族的优秀成分,使其最终成为自身肌体的一部分,从而愈发强大。”

“孝文帝改革,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证。”

“但这个过程,往往伴隨著血与火的洗礼,以及漫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刘备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坚定,缓缓道:

“如此说来,同化二字,实乃国之大计,关乎大汉百年基业。”

“推广汉话,使其能通晓我言语;教授耕织,使其能自食其力;开办学堂,使其知礼义,明廉耻。”

“编入户籍,授以田產,使其有恆產而有恆心,视大汉为家园。”

“若能如此,使其子孙后代,皆以身为汉人为荣,或可使其真正归心,融入我大汉。”

诸葛亮接过话头,语气凝重:“主公所言甚是。”

“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归心』二字。”

“若心不归,则一切皆是镜水月,沙上之塔,隨时可能倾覆。”

“教化为先,恩威並施,赏罚分明,方是长久之道。”

密室之內,眾人围绕著如何具体落实同化之策,展开了激烈的討论。

从语言文字的统一,到耕作技术的传授与推广。

再到如何做到既能有效管辖,又能体现汉家仁德。

甚至包括通婚以融合血脉,消洱隔阁。

诸多细节,被一一剖析,反覆斟酌。

然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歧依旧潜藏,难以弥合。

如何准確判断一个部族是否真正归心?这標准何在?

何时,以及如何对那些心不归的部族,採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这尺度又该如何把握?

刘备那颗悲天悯人的仁德之心,与诸葛亮、法正、田信等人基於歷史血淋淋的教训而產生的果决乃至冷酷的判断之间,隱隱形成了一种难以调和的张力。

黄月英在一旁静静地听著,並未言语。

她那双闪烁著智慧光芒的眼眸,仔细观察著密室中每一个人的神情变化。

永嘉之乱的血腥与惨痛,孝文帝改革的启示与借鑑。

如同两面巨大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这些当世顶尖人物內心深处的挣扎、权衡与激盪。

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基於天机的討论,正在深刻地、潜移默化地改变著他们的思维模式。

而这种改变,无疑將直接影响大汉未来的走向,决定无数人的命运。

歷史的血火教训,让大汉君臣看到了民族融合之路的复杂与凶险。

也让他们对仁与法、德与威的运用,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他们能否真正吸取前人的教训,走出一条既能彰显汉家仁德,又能確保汉室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光幕依旧在闪烁,旁白悠悠响起:

“如今在孝文帝陵墓的周围散落著无数村庄,千古皇陵已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分不出谁是鲜卑人、谁是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