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学堂新立,暗流汹涌(1/2)
第134章 学堂新立,暗流汹涌
建安二十五年,二月既望,成都城西。
天光乍破。
昔日尘封的旧武库,今日已然脱胎换骨。
高大门楣之上,一方崭新牌匾在晨曦中熠熠生辉,上书三个古朴遒劲的大字官学堂。
天色未明,通往学堂的官道上早已人头攒动。
数十百姓,小心翼翼地牵著自家最聪慧机灵的孩儿,从成都的四门八廓,甚至从数十里外的乡野连夜赶来。
他们眼中却没有丝毫疲惫。
有的,只是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
那扇紧闭的朱漆大门背后,仿佛藏著能让鲤鱼跃过龙门,彻底改变命运的万丈光芒。
辰时正。
“鐺”
一声悠长的钟鸣响彻云霄,学堂大门在吱呀声中缓缓开启。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嘆。
没有想像中的金碧辉煌,入目所及,是整洁乾净的青石板路,一排排修葺一新的学舍,空气中瀰漫著令人心安的味道。
就在此时,一队威严的汉中王府卫士,簇拥著一辆朴素的青盖马车驶来。
车帘掀开,走下的並非万眾期待的汉中王刘备。
而是一位身著素色长袍,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的中年文士。
他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渊渟岳峙,自有一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从容气度。
人群静默了一瞬,隨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呼喊。
“是军师!”
“是诸葛军师!”
诸葛亮在一片山呼海啸声中,缓步登上早已搭好的高台。
他的身后,跟著面色中正、身为祭酒的许靖,神情复杂、身为典仪博士的孟光,以及一身崭新儒衫,目光沉静如渊的田信。
诸葛亮环视台下,將那一双双混杂著敬畏、期盼与忐忑的眼睛尽收眼底。
他声音清朗,却蕴含著千钧之力,清晰地传遍全场:
“奉汉中王令,亮,今日为官学堂开学主礼!”
“我汉国四百年,天下分崩,民生多艰!”
“汉中王怀仁德,不忍见明珠蒙尘於乡野,不忍见栋樑凋敝於草莽!”
“故,立此学堂!”
“不问出身,不论贫富,只为天下寒门,开闢一扇通往圣贤学问、安身命之门!”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高亢,手中羽扇直指苍穹,带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此门之內,所授之道,名曰格物致知!”
“格万物之理,致安邦兴国之知!此道,非奇技淫巧,乃我大汉强国富民、兴復汉室之国本!”
寥寥数语,掷地有声。
他没有提及士族一字,却句句都在宣告,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由汉中王亲手开启。
隨后,祭酒许靖上前,言辞中正地讲了几句兼顾经义教化、君臣之道的场面话,算是安抚了那些混在人群中、面色各异的士族代表。
孟光並未发言,只是静静立於一旁。
当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衣衫单薄却眼神明亮如星的孩童时,眼中那份固有的严苛与牴触,竟不自觉地融化了几分,隱隱透出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期待。
典礼毕,百名新生被引入学堂。
依照入学测试的结果,学子们被分为两班。不识字的八十余人,归於蒙学班,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夫子,从《仓頡篇》、《急就篇》教起,先习文字。
而那十余名略有基础的,则由田信亲领,入启蒙班。
学舍內,窗明几净。
田信立於前方,没有繁复的开场白,只是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现象,为这些孩子们推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全新窗户。
启蒙班的少年们,个个双目圆睁,屏息聆听,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闪烁著对未知世界最纯粹的好奇与渴望。
课后,孟光寻到田信,面色比往日缓和许多,但眉宇间仍带著一丝急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