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暴动(1/2)

第246章 暴动

四月春风似剪刀。

武安並不是坐在长安静等著战事结束,他现在需要处理大量的文书,除却御史巡查各地的报告之外,另外还有府兵调动的军报。

起初大唐开国君臣们的设想是,集天下之兵拱卫关中,但到了大唐第三代天子,这些府兵就因为各处战事而疲於奔命,最后人死了,地没了,本应该留给子孙后代的抚恤和封赏落到了贪官污吏的手中。

所以武安的另一个优势在於,他向府兵內部的大小將门乃至於中底层兵头子们给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只要打贏辽东这一战,彻底攻灭新罗,將大唐的煌煌天命烙印在天边的每一个角落,所有府兵都能解甲归田,彻底享受他们本该有的待遇。

而为了表现诚意同时也是为了扶植势力,武安开始大量提拔出身普通的军中將校,这一举动极大得罪了朝中的宗室和勛贵,甚至包括不少將门。

外人会觉得这些將门从头到尾都是武安的狗,但內里曲直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一一武安需要对军队的绝对掌控,而这恰恰是那些將门很难做到的。

如果你姓李,那大家忠於你就是为了日后的从龙富贵,可你不姓李啊。

別说你是天后的儿子,说一千道一万,你还是姓武。

大家都不是理想主义者。

漕运的工程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官用田。

后续的事宜都是天后派人接手的,这些人为了討好天后,过分加快了收田和安置平民的进度,

甚至是从不缺钱的人手里收田,逼迫本来是良民的人卖身为佃户,签下了和朝廷的奴契。

这种举动就是在四处放火,但天后最后看到的只有帐簿上的一串串数目和预估收入,她隨口吩附一句官用田是为了养活百姓安抚关中,那些人也就隨耳过去。

世上没有泼水不进的政令,只要认真去找,武氏的破绽和缺陷比比皆是。

而辽东这时候传来的军报,则是进一步催促李敬业等人加快准备。

“辽东急报,七重城......失守!”

当魏玄同念出这句话的时候,朝堂上一片寂静,此刻不管是哪一派的大臣,都只觉得胸膛一阵发闷。

这一次很难怪罪朝廷里的任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为各种各样的合理原因而放慢了运输速度,以至於后续得到驰援的唐军依旧和新罗人形成了拉锯僵持的局面。

新罗王金法敏率军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驻所,久攻不下之后,他忽然率军回身去对付同样已经被围困两个月却没遭到攻打的重镇七重城。

新罗人的兵力已经在大同江以北彻底铺开。

同时金法敏扶植的报德王安胜曾是高句丽王室子弟,后者被迫领著一队七拼八凑组成的高句丽军队在战场上四处劝降,还真成功劝降了几座由高句丽人驻守的城池。

在不考虑后期的情况下,前期的劣势和损失都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料,新罗人进军的速度超乎想像。

“臣弹劾李谨行用兵不力,怯战无能!”

吏部尚书王德真站起身,痛斥道:“朝廷费钱粮,前方军將却毫无感激之心,只知道固城困守,畏新罗如洪水猛兽,如今战局既定,朝廷当遣使者入辽东,速速言和,以免损失更多人力物力。

等三五年后,重整兵甲,再图远谋。”

这是典型的老成持重之言,乍一听確实是这样,根据战局来看,唐军损失了六年前攻陷的重镇七重城和部分城池,等於是大同江以北构筑的防线彻底失效。

新罗人的野心已经不再局限於偷偷摸摸吃一点土地就罢手,新罗王金法敏的桌案上赫然摆著“唐军主力尽在吐蕃”的密报,要不然根本无法解释吐蕃被迅速灭国的缘由。

大量的新罗军队甚至是民兵都被整编送过去渡江,全国上下高呼“九州统一”,在这种浪潮的推动下,金法敏可以调动全国之力与大唐在辽东抗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