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手握专利大棒&让子弹再飞一会儿(1/2)
第324章 手握专利大棒&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早在去年,星光x1和iphone3gs接连上市,有关哪个更强的爭议便没断过。
性能方面,两者其实差不了太多。
比同期其他智能机强上不少,但跟后世比,全是小趴菜。
品牌力方面,苹果在推出iphone之前,就属於小眾高端品牌,同时也多少沾了点“地利”。
不可否认的是,这年头,大多数消费者,对於“海外品牌”的滤镜,还是蛮厚的。
另一方面,星光虽有极光在背后撑腰,但毕竟是新品牌,还需要更多时间和產品,提升品牌价值。
功能性、便利性以及本土化方面,星光x1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就比如“通知中心”和“快捷键”等功能,今年上市的诸多机型,便纷纷跟进了。
包括iphone4在內。
极光和星光,单是在这一块,就有近30项相关专利。
已在“通知/交互”这一垂直领域,形成覆盖硬体传感器到软体算法的全链条。
比如“全局手势”、“滑动手势触发多层级菜单”、“基於时间线的通知聚合算法”、“在设备顶部持久显示通知”、“多任务处理”相关专利等等。
任何厂商,想要复製星光的“通知中心”
功能,至少需要绕过3~5项核心专利。
不过目前只有国內,专利已全部审批通过,海外各地,仍有部分处於审查周期內。
少部分厂商,通过交叉授权的方式,与他们达成合作,如华威、谷歌等。
也有少部分,通过改变交互方式,规避星光+极光的专利限制。
如苹果,虽加入了“通知预览”功能,但並未採用集中式通知中心框架,以免直接触碰他们的专利红线。
但更多厂商,还是秉持“拿来主义”。
如联想乐phones1、0pp0x903、小米1等国產机型,直接照搬星光x1的通知中心界面,招呼都没打一声。
又比如三星galaysplus,在欧洲市场推出的通知中心功能,交互逻辑与星光x1高度相似,
但暂时未在国內销售,规避了星光的专利管辖。
洛川也没怎么搭理这一块,只是先记在小本本上。
智能机进入全面爆发期之后,紧隨而至的,便是全球范围內的大规模专利战。
到那时,才是真正掏刀子放血的最佳时机,
为此,从创办星光科技之初,甚至之前,他就已经通过极光,开始进行专利布局了。
这也是为何他使唤王胜,整年全球四处溜达,收购专利的原因之一。
许多在当下和之前,看似跟智能机不相关,也不被人重视的专利,都將在智能机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这就是“先知”的优势”
顺带提一嘴。
截至当前,通过自研+联合研发+收购的方式,极光+星光,在智慧型手机领域,累计的相关专利已成功破千!
多集中在ai、ui设计、触控交互、作业系统、通信协议、软体算法等领域。
此外,还有1500余项,仍处於专利审查期。
正常来说,国內发明专利的平均审查周期为2~3年。
但在涉及国家重点扶持產业时,可申请优先审查,將周期缩短至6~12个月。
海外也基本都是类似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