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广积粮,缓称王&这点货够谁卖的(1/2)
第337章 广积粮,缓称王&这点货够谁卖的
翌日。
日上两竿。
赶到公司,日常摸完鱼,洛川扫了眼微信的后台数据,以及企鹅的动作,见没什么异常后,便坐著红皮小火车,嘟嘟嘟到通信实验室、边缘计算与物联网实验室溜达了一圈。
而后又跟陈师兄及极光0s核心研发团队,开了个大会,討论一番系统后续叠代路线。
从07年下半年,陈师兄回国,至今已过去三年多。
极光0s也研发了三年多,目前才刚进入中后期阶段。
如他们之前预料的一样,从零开始构建一套,完全独立於linu之外的分布式微內核作业系统,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除了微內核架构、实时作业系统、安全加密等领域之外,对通信技术也有著极高的要求。
如包括3g、4g、5g、nb-iot等广域通信技术,低功耗蓝牙、wifidirect、zigbee等设备互联通信技术。
麻烦事儿一大堆。
要求之高,远不是安卓、i0s那种手机作业系统能比的。
毕竟,极光os从立项起,锚定的便是全场景万物互联。
要同时支撑手机、平板、智能家居、车载终端,甚至包括工业设备,技术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
当初决定套壳安卓,“广积粮,缓称王”的路子是对的。
不过虽进展缓慢,但却也一直在稳步推进,这就是好事儿。
截止现在,单是系统研发部门,便已扩充至4000余人。
这还没算极光的通信研发团队、物联网及边缘计算研发团队,以及诸多外部合作机构、联合实验室。
核心及中坚层研发人员,实力还是很够用的。
除了从极光抽调的精英工程师以外,还包括高校、研究所的顶尖学者、研究员,如中科院研究所、復旦、交大、同济、水木计算机系的资深教授等。
还包括华威、中兴、高通、谷歌、微软等大厂的资深通信协议专家、作业系统架构师等等。
但基础层研发团队,多是来自头部高校、各种少年班的优秀学子。
虽潜力十足,但仍需潜心培养。
目前,他们採用的是“导师制+项目实战”模式。
每位新人,必须在核心成员带领下,参与至少3个底层模块的开发,如微內核调度器、设备驱动框架等等。
同时,每周还要参加,各相关领域资深教授的公开课,定期参加公司组织的“跨领域技术沙龙”,避免陷入单一技术栈的思维局限。
感觉比上学时还要累上许多。
但搞科研就是这样,更別说还是前沿领域了。
不过洛川给出的薪资待遇,以及研发自由度,绝对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况且,学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
单是请那些相关领域的头部专家,就耗费了他不少资金和人情。
讲道理,在培训员工这一块,国內应该没有比他更捨得的了。
华威除外。
总之,前路依旧漫长,但还算平坦。
慢慢来就是了。
研发这一块,洛川一向很有耐心。
前x越足,爆发的时候也就越爽傍晚时分。
开完会,洛川头昏脑涨的拱进湖畔的胶囊会议室。
玻璃幕墙外,微光湖畔的梧桐叶半枯半卷,被风揉碎了飘在墨色湖面上,两只黑天鹅正悠然戏水,莫名有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寂寥与生机並存之感。
回头得让人再种点荷。
嗯。。
晚上回家吃烤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