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强得有点超模了。。&內部掣肘(2/2)
前端似乎是通过自適应滤波算法,结合语音端点检测,降低了嘈杂环境下的背景噪声。
如地铁、商超、公交车等等。
后端则是在伺服器端,对语音进行二次降噪,同时抑制回声,以解决语音中的“啸叫”、“炸麦”问题。
这一部分,微信用的是什么算法模型,张晓龙完全看不出来。
深度学习模型吗?
但这年头哪来的用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啊。。
可话又说回来,这种不科学的现象,出现在极光身上,似乎还挺合理的。。
最后,流量优化技术。
微信似乎是採用了某种算法,对编码后的语音数据,进行了二次压缩,同时对协议层进行了优化,超精简协议头。
使得其能在保持音质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流量消耗。
跟核心团队一番分析下来,张晓龙惊嘆之余,也有些头皮发麻。
通过混合编解码+重构通信协议栈+智能优化的组合,微信在音质、流量、延迟等核心指標上,有著近乎统治级的竞爭力。
產生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一一消息及时,音质清晰,流量省一半。
朴实无华。
但准確戳中了当前“弱网环境”的行业痛点,以及“流量成本”的用户痛点。
而他们即便是通过逆向分析,確定了研发路径,想要在“语音对讲”这一单项功能上,达到接近对方的技术水平,也至少需要8个月以上的研发周期。
比肩或是超越,更是想都別想。。
且受限於微聊的现有架构,优化空间十分有限。
想到这儿,张晓龙心头不由生出一股熟悉的无力感。
诚然,如果只是想开发一套“能用”的语音对讲系统,加加急,一个多月,至多两个月也就搞定了。
但用户体验上的差距,却是实打实的。
且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內追赶上。
这也是跟极光交手这一个月以来,最让他感到无奈的一点。
极光的研发实力太强了。
技术储备也太过深厚了。
不止表现在,还表现在產品的选代效率上。
原本,张晓龙以为,他们的“小团队作战”风格,在產品叠代方面,应该还蛮有优势的。
但在真正跟极光对上之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
这家员工规模上万的巨无霸,跟企鹅完全不一样。
组织敏捷性及反应速度,简直快得离谱!
表现在微信上,则是极快的优化选代频率。
每周至少叠代一次到两次!
这使得微信的用户反馈,可以得到迅速解决,用户体验及满意度持续提升。
与之相比,微聊上线一个月,也只选代了两次。
但这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快了。
这还是在小马哥给了他,自主决策特权的情况下。
要是放在总部,每个创新提案,都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战略委员会”投票,才可以真正上马。
一个月能更新一次,都已经算是“闪电战”了。
隔壁跟他们同期上线的米聊,也不过才更新了一次,勉强解决了频频闪退的问题。
另一方面,每次更新,他们都需要针对多种机型,进行优化適配,麻烦的很。
而极光却有著一套自研的“跨平台开发框架”,可实现“一次编写,多端编译”,为其省去了大量时间。
这种高效的组织架构、决策效率,辅以强劲的研发实力、创新能力,使得微信的用户体验,正在迅速与竞品拉开差距。
而身处企鹅边缘部门的张晓龙,对此毫无办法。。
事实上,在微聊立项之初,便有高管担心会衝击运营商利益,在高层会议上公开反对,称“在这是在自断生路”。
这种內部的肘,才是最让人憋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