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29.尔要化作泰岳山(命里註定冠)(1/2)

第129章 129.尔要化作泰岳山(命里註定冠)

张巡魔下是有十余万眾,这一点都不假。包括忠诚军一万五(另外一千余留守常州),御营前军王安节、马雍一万五,张世杰、苗再成、姜才、苏刘义等三万余,文天祥赣兵三万余,刘师勇兄弟水军两万五。

除了忠诚军大多是张巡的同乡故旧,如臂使指,以及马雍一镇七千余人会隨张巡同步外。其余的军队,都是因为他们的將师仰慕张巡的威名,崇敬张巡的恩义,进而团团围绕在张巡身边的。

当然诸军士卒也很爱戴张巡,毕竟张巡对他们许多人有一饭之恩,如今在张巡魔下既能打胜仗,又能吃饱饭,还有足额的赏赐。

可这都是表面上的,在“一个大宋”原则下的情况。

土卒们不去管,单说摩下诸將。他们敬佩张巡的一大原因,就是张巡海內无双的忠孝节义。张巡那可是已经殉国死过一次的人,道德上圣洁的毫无瑕疵,名动两江。

而他们恰恰都是最忠诚於宋朝赵家的一批人,要是不忠诚,直接在襄阳,在鄂州,在建康,降了伯顏,比什么都简单。或许现在已经在元朝做了万户,封了將军,赐了田地驱口、娇妻美妾。

他们就是因为跪不下来,不想从虏,才辗转数千里,仍旧不辞辛苦的跑回杭州,拱卫赵宋王家。

现在朝廷要他们去参与决战,他们从本心里乐意,心甘情愿的乐意,巴不得越快越好。杀虏討逆,中兴大宋,是他们的誓愿。

假设这会儿张巡要拦住他们,不让他们去,他们会怎样?

不仅拦不住,兄弟可能都没得做。

诸將难道不知道自己手底下都是些什么水平的土兵吗?他们其实比张巡还清楚,但是仍旧胸怀一种“死即死耳,化为鬼雄”的失败主义信念。

就像之前的李让一样,我受赵家的恩,享赵家的爵,那就要报赵家的遇。

至於怎么报?怎么报才最合適?怎么报才最恰当?最能够获得效果,保全赵宋?那我不知道,我反正奋死杀虏了。我的职责就是听赵家的命令,去杀虏,杀到我死了为止,其他的一概不论。

甚至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写了“臣鞠躬尽,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意思是我反正就是跑去打了,能不能打贏我也不知道,但是为了报答你爹对我的知遇之恩,我得去打。

这就是最朴素的忠诚道义,行为值得尊敬,但过程和结果,却大多不尽如人意。

嗣秀王赵与来,非常积极的调动诸军將校,並同他们一一抚慰言语片刻。

说得好些將校差点流眼泪,拍著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会拼死力战。

张巡是怎么回到临时落脚的屋中,又是怎么坐下的,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张巡只知道带宋真的要完了,最后的一付家当马上就要拉去一波送光。

厅內旁的一个人也没有,就只有张巡,脚边的火盆忽明忽暗,將张巡的面容深深的隱藏到了入夜的黑暗之中,不见须臾分毫。

等到掌灯时分,李让从外头跑来找张巡赴宴,才发现张巡一个人独处在暗室之內,寂静无声,空洞寒冷,萧索委屈,透著无奈和遗憾。

我曾经的目標是做一个鱼肉乡里,横行百姓的恶少衙內,吃喝赌三十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