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286.果然全烂没得救(1/2)

第286章 286.果然全烂没得救

怎么辨別一个盐官,是有道德的封建官僚呢?张巡其实挺好奇的,因为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年头有良心的官僚可不多啦。

老黄头却泰然自若,表示自己已有一个不算妙计的办法。从全国各地赶到杭州来的盐官,按规制肯定是走余杭门,方便朝廷徵税的嘛。

官吏有公干,比如说到京述职,那么他们经过沿途的钞关,基本的行李是免税的。而且钞关的税吏一般也不敢进入內舱,去打搅正任官吏的女眷们。

於是官吏们往往会夹带货物,运输到杭州或者任所去贩卖,谋求利润。有些官更甚至携带商人通行,顺道赚一笔保护费。

这都是陋规了,即便是陆秀夫,偶尔也干这种事。毕竟一个官吏出门公干,

也不可能带几百条船吧,等閒两三条船的货,並不至於让国家的税基损失太大。

真到了宰相这个级別,那就没必要玩这些活了,坐在临安,有的是全国各地的土敬。一张纸,一支笔,乃至於是一寸布,都有各地官吏竞相送来。

回头说盐官,盐官们的“夹带”,在国法范围內,是属於合法的经营行为。

他们赶到杭州来,必然会带著一船盐巴此盐不光是正经的引盐,是在每张盐引之外,合法允许超限额夹带的“积盐”

比如说你的盐引能够带一万斤的引盐,那你就能够再携带二千斤或者三千斤的积盐。盐引是钱买的,支盐时还需要再支付各种费用。但是积盐往往是各凭本事带上的,有盐官盐吏私下售卖的,有地方厢军偷贩的,甚至还有盐商身兼盐梟,懂的都懂。

那一万斤引盐基本上別指望赚钱,真想赚,都得靠这三千斤积盐。

盐官们到京述职,哪个人不带上几万斤,甚至是几十万斤的食盐。杭州盐价一度高到百文钱一斤,现在至少也要七十几文钱一斤。占到三成的积盐一卖,大把的银钱就进了盐官的口袋。

做盐官哪怕不贪不占,就赚点这种合法的钱,三五年下来,子孙三辈子天酒地的钱也赚来了。

那怎么甄別?

简单啊,过余杭门的时候,看他们盐包的大小即可。

国朝规定,为了方便抽税,盐巴贩运到各地时,都是以三百斤为限,装成一包。按包徵收过税,没错的,官运的官盐经过各地,同样要徵税。

地方上不收这一道过税,哪里有钱来养地方上的厢军。养活了厢军,才有去打击私盐贩子的军事实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盐务运营的正常嘛,地方上不能从盐上赚一笔,谁肯去和刀头舔血的盐梟干仗啊。

而且这个过税,不仅要养活厢军,还能让地方上也有点甜头。自然征缴起来,数额就非常大了,往往一包至少数百钱。进余杭门,一包要缴纳两千钱以上。

毕竟杭州就是一座消费型城市,城內外人口百数十万,全靠外地供养。偏偏又是天下財赋匯聚之所,徵收这点税不叫事。

只要进了余杭门,这盐就不怕卖不出去的,一包盐的卖价可有两万三四千钱以上。

有这么大的利润,那就有这么大的胆子。盐包都是標准大小,而且是各地常平茶盐司专门製作的。可有些盐官,会用正规的渠道去製作更大的盐包。以至於一包装四百斤盐,甚至是五百斤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