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582.要害只在自身边(2/2)

那瞿霆发说这个李庭芝根本不要钱,他这人志存高远,一脑门子都是驱逐虏、恢復中原的伟业。为此他连自己积蓄的数百万都献了出来,安插江西赣南招抚的山民,驱赶他们去填襄阳的血肉护城河,最终为国家光復了襄樊。

几百上千万的家產他都不在乎,怎么可能临死还要寻趁这么一笔盐引的钱?

那其实还有谁,就说的很明白了,无非是李淑真那几个不成器的哥哥。今年她有个哥哥在各方力保之下,终於中了进士,算是保住了门。这会儿已经签发去了淮西做县尉,

就算是张巡的大舅子,也得从县尉做起。

我老张家自己的族兄宗子,中了进士也得去做判司簿尉,连李让都是从常州司理(刑狱官)干起的。赵孟不也是真州司户起家嘛,谁也別想超擢。

剩下两个,一个在湖南做知州,一个在殿前做右武卫大將军,这———

晚上用饭,正好养在张巡跟前的马绍,隨著张楨过来给张巡问好,借著他们这些兄弟来的当口。张巡就问李淑真,你那三个哥哥现在有没有什么营生?

当年李庭芝破家助军,朝廷是有章程的。张巡的三个舅哥,一个留在军队里,维持影响力。一个放去湖南做知州,捞个几十万维持李家的家用开销。最后一个给他先进太学上舍,保一个进士出身。

那之后李庭芝家应该就没什么大钱了,毕竟李庭芝把荆湖两路安抚制置大使的位置让给了谢堂,专管对襄阳用兵。

不直接掌握税基,哪里还能弄出钱来。

话一出口,李淑真就把孩子给放下了,直接问张巡,他哥哥是贪军粮了,还是喝兵血了?

带宋一个指挥號称五百人,即便是张巡魔下最精锐的几个甲骑指挥,也就四百四十人的样子。普通的指挥都是三百六十人左右,但领取军餉的时候,都是按照五百人来领的。

发放衣料、鞋袜、赏赐什么的,也都是按五百人发的。这就叫吃空餉,至於喝兵血,

那就是剋扣军士的俸。

只是带宋的军队经商活力很强,很多军事后勤服务是购买的。指挥使吃空,除了自已发財之外,也有在军队中存留一个公共基金,必要时发挥作用的概念。

这个习惯比较久远,五代时肯定就有了。甚至赵大当兵的时候,结什么义社十兄弟,

也有这种军队內部互助组织的影子。只不过他们这一伙人最终得了天下,所以说得就高大上了一些。事实上,军队里面盟兄弟收继婚,养子女,集资治病啥的,都是平常。

另外宋军虐兵的现象,可从来不少。军士抱团取暖,有个照应,上下也有个鬆脱活泛的余地。

张巡摆摆手,就她那两个哥哥,如何有贪军粮,喝兵血的本事?他们要真有这样的本事,反而就好了。李庭芝认真教上三五年,就算不成大將,也能成一个平凡的庸將,守家足矣。

话说到这里,李淑真只说如果是自己的家属导致的问题,她一定不会纵容的,她爹也不会纵容。

伉儷夫妻,话反而说得开。

转天李淑真就带著孩子去了李庭芝府上,对外的名义是带著孩子瞧外公,实际上则是喝问她那个当右武卫大將军的哥哥,最近到底千了什么好事?

连李庭芝都一愣,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能够干事了?

別看李淑真是个女流,但是她扶助春申,守备扬州,总领內府,沟通中外。同诸军將校的家眷,那都是交流无碍的。张巡不讲什么男女大防,由著她在外面拋头露面,別有一番女將的威风。

她那个哥哥也確实是不成器,被妹妹一喝,加上自己老子的一瞪,竹筒倒豆子的全都给吐了出来。

赵与芮和全清夫的二三百万盐引被倒出来之后,原本要充官產,另外寻人办理的。这位老兄受左右几个奸棍似的狐朋狗友一招呼,就假称是李淑真要挣脂粉钱,来办理此项。

谁不知道他是李淑真的亲哥哥,枢密使李庭芝李相公的好大儿,还是张巡的舅哥。他说是,那必然就是唄。

如果他真就好好行起盐来,张巡即便发现了,也不会说啥。但是他不想好好挣钱,只想搞快钱,大笔的快钱。

他包揽了盐引之后,先是进行分包,那些奸棍各个號称是为李大夫人挣脂粉钱,一路绿灯,根本没有人敢出面拦。

一直发到瞿霆发麵前,如果仅此而已,也就罢了。结果那帮奸棍居然要“浮盐”,也即一引盐二百斤之外,添加浮秤。用二百斤的盐包,装四百斤的盐,保证沿途无损耗。

想著这是李淑真的脂粉钱,瞿霆发一咬牙一脚,也就认了。真就给这帮奸棍,倍数支盐。

但他惊孩的发现,这些人所持的盐引,有假票!

盐引是在户部盐铁司印刷出来,朝廷每引卖数百文到一二贯之间。另加铃淮南盐司的骑缝印之后,三个月內去往淮南支盐。

印刷过程中,往往会多印一些,以防当季下雨,纸张霉烂之类的。所以往届的盐引就有剩余,但没有加盖各处的印章。没有印的盐引,纯纯废纸,根本无人在意。

引是真的,印是假的。

那帮奸棍依旧是用李淑真的名义,直接去领取了这些“废纸”,自行铃印上刻,然后支取。真假混在一起,十分大胆。

偏偏碍於李淑真的名头,没有任何一个人跳出来阻拦。大伙儿心想的都是节帅夫人挣点脂粉钱,就算一年挣个百万又如何啦不仅没有人往张巡这儿捅,连主管銓选的叶李,主管財计的姚,甚至安抚淮南的李让,都不知道这事。

就这半年,李淑真这个没什么大用,只能在军队里掛名的废物哥哥,已经支出来上百万斤的食盐,其中泰半是假票所支,成为了淮盐的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