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610.黄淮两道要分流(1/2)

第610章 610.黄淮两道要分流

对於淮河你怎么看?

畅所欲言啊,不用迴避“三易回河”的事,咱们现在是就事论事的。淮南地区在唐代中后期,乃是天下第一的经济繁荣之区。结果闹到现在,专靠盐场收入维持。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吃米都要吃太湖平原的米了。

“大河决口南冲,为害两淮久矣。”吴璞给出的答案,非常符合张巡的想法。

“喔!不妨细说。”张巡正对这事有想法,虽然现在还没到处置的时候,可暗暗上心。

“前唐五代之际,大河北流,冲漫河北——

对,黄河嘛,他的下游本来就应该在河北大平原上肆意的流淌。河北平原的形成,就和黄河有相当巨大的关係。人类在河北平原的早期聚居地,都处於太行山的山前平原。

这固然和山前平原既便於农业开发,又便於樵採树木,获取燃料有关。但也和彼时河北平原沿海地区尚未完全成陆有关。

实则连辽西走廊,在唐代之前,都是沼泽和海滩,根本无法通行。一直到当前的宋代,辽西走廊也没完全成陆。

环渤海这一块,早期受到黄河的影响算是很大,不停的冲,不停的积,才把沧州等处给渐渐积出来。

像是后世的黄,这个年代还是大片的芦苇盪和滩涂,海水涨潮淹没,海水退潮积盐。泡水里呢。

沧州长芦镇现在离海才几十里而已,毕竟后世的黄涨潮的时候还淹水里呢。可到了二十一世纪,沧州距离大海,已经有一百公里了。

这么大流量,还携带这么多泥沙的黄河,南流冲入只有几百米宽的淮河里,

能不泛滥吗?

在汴京开封段,黄河的宽度按照公里计算,发大水的时候十几公里宽也是有的。过了徐州进淮水,水面骤然收窄到几百米,不连年衝决才有鬼了。

明代潘季驯束水冲沙的想法是好的,但他自己最后也发现了,淮水力弱,河水沙多,於是人为將洪泽湖扩大了数倍,希望靠积蓄的湖水一道冲黄沙。

结果咋样,眾所周知,黄沙也没衝掉,淮南彻底糜烂,整个淮河中下游地区连年水旱,百姓逃亡,卖儿卖女,老幼不存。

为啥淮南的情况现在还没这么糟糕呢?因为南宋不需要保运河漕运,所以在治理时,主要还是考虑疏通。

而到了明代,那保漕是第一位的,保泗州明祖陵是第二位的,保黄河是第三位,后面什么百万淮南人民,那都是不值一提的东西。死了就死了,正好每年发大水,把良民冲成灾民。老弱全都死一死,精壮的卖去盐场做盐丁。

明代他需要黄河水和淮河上游的水,济入运河,保障漕运。宋代又不需要保运河,张巡、叶李、李庭芝,都觉得要迁都,但都不认可迁回开封。

不需要迁回开封,那就不需要保漕,进而不需要济水,完全可以把黄河重新决贯,让他衝去河北。

山东有泰山阻拦,只要北口开决,必然由河北入海。

反正整个河南现在连人口都没有几个了,大胆的决,放心的决,根本淹不到老百姓。等黄河北决了,淮水频繁的水灾便可以大大缓解。

淮水这边则动员民夫和厢军,进行全面的疏通,將黄河匯流冲入的泥沙清淤。趁此机会,將淮水下游,大片荒芜的滩地,开发成为军屯所用的良田和马场。

有好处的,黄淮並流的河水约束住之后,沿海的盐场也能够避免水浸的灾害,更好更快的为张巡生產食盐。

吴璞也是了解到张巡招募了二十方守城厢军,才敢提出这等计划构想。还是那句话,这样的大工程,在歷朝歷代都是危险係数极高的活动。

也就是张巡的面子大威望高,还可以用军法来约束厢军,动员数万人马,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才不至於闹出事端来。

“若果有四万工,疏通淮水便轻而易举。”吴璞似乎早就有计划了,说起这个,远比什么押运两千六百万来的眉飞色舞。

“支费呢?”张巡不由自主的把身子往前倾。

“至多一百九十万,挑工可轮番徵募各县民夫,淤泥所出,可交卖盐场,通口各渠可设闸立约。”吴璞说到激动处,甚至站起身来。

当然他说这个仅仅只是黄河北流之后,疏浚自清口以下淮水的价钱。除了需要动员四万厢军以外,还需要一百九十万贯的现金。

由沿淮各县,分段从淮水中挑泥清淤,这一部分人工可以白。老百姓服十五天的役,不算来回的路程。服完就可以让他们走,一定要分段,不要群聚。

而后就由淮南各盐场自己出船,沿河来拉淤泥。瞿霆发其实也有事瞒看张巡,比如说在盐场內开垦小片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毕竟经歷了黄河这么多年的冲刷淤积,河口长出去不知道多少里了。

海州,后世的连云港云台山,唐代的时候还在海里呢,明代就基本和大陆相连了。这几百年黄河衝进去多少泥沙,为后世的江苏省造陆上方平方公里。

在临安朝廷的土地簿册上,却未必有这百年內冲刷出来的滩涂的记载。盐场完全可以在新滩上继续製盐,在已经成了生土的地方上开荒种地,种上几年就成为熟地了。

由於盐场的特殊管理办法,这种小规模的开垦田地,朝廷即便有官员知晓,

也未必会出手去管束。即便有官员上奏,也是希望朝廷按亩起科,从来不说取缔的。

不过这种由地都是在旧有滩涂上开发出来的,由土比较薄,肥力较低。吴璞便建议让他们自己组织船队,到河工工地上运走淤泥,去培植他们场內的由土。

盐场有得是运盐的船只,对盐场而言运淤泥回场,相当轻易。

既省去了朝廷堆砌淤泥的麻烦,又便宜了淮南各盐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