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619.买得耿耿清风来(1/2)

第619章 619.买得耿耿清风来

很好,就以解运二千六百万有功的名义,起復吴璞为工部侍郎,主管水利。別的先不问,先去沿著淮河考察,为之后修建“两淮灌溉总渠”做准备。

一侯黄河北归,復游河北,淮水就要进行全面的治理。为此,张巡甚至准备发一道榜文,教淮河两岸的军民百姓都知道,咱张二,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

现场就受命的吴璞,顿觉浑身充满了干劲。张巡也不要求他立刻就出详细的工程样式,只希望他认真走过淮河中下游的每一处,结结实实的为淮民整修出一条可用的渠道。

如此,吴璞被包圭领了出去,去往前堂叶李处领受札文,更新官告。反正他这个工部侍郎不需要坐堂,也不需要立刻就理事,先治淮水,再导黄河。等治好了两条大河,他老家宣城的道路上,

肯定要立起一座“导河安淮”的牌坊。

等吴璞领完东西,復又回来谢命,张巡便招呼吴璞,坐下来一道吃午饭吧。官厅內的便饭而已,朴素得很。

倒是在一旁围观的黄梦干,基本没说啥话,就这么围观了一场“召对”。先前他也只见过张巡一次,对於张巡的所有认知,都来源於黄震和士绅同僚的说辞。

十多年前他中进士的时候,张巡还在家给张父守孝呢,或者说现在的张巡还没穿过来。等他在外面沉浮十来年,做回京官之后,他的伯父盐铁使黄震去世。临死一封遗表,才將他推到了张巡的面前:

原本黄梦干只觉得张巡是个勇猛无匹,善於用人的帅臣人物,因为他从自己伯父黄震处也听过很多张巡的事跡。张巡对於处理盐政,是几乎没有任何办法的,甚至连盐政的弊病根源都看不明白,只有重整盐务的决心。

但张巡颇有几分求贤用能的气象,黄震和陆秀夫在政事堂“大打出手”,张巡不仅没有因此仇恨敌视黄震,反而认真的向黄震求教。之后力主擢用黄震,並上书保奏。还提拔了瞿霆发,抚理淮盐。

用对了人,淮盐和浙盐很快就从一片荒败之中焕发出生机。而张巡对黄震也是一贯亲用、信用,分毫不疑。

须知黄震所任盐铁使,那真是坐在金山上的官。即便张巡打进临安城,都没有想过换上亲信来做。还是黄震自己身体实在不行了,才召四川安抚制置大使金应,入京来顶替的黄震。

在封建社会,这个“不疑”,对统治者而言,是天大的好品性多少皇帝优柔寡断,不然凭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乃是知人善任的典型呢。多少大事,都是败坏在疑人上。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关羽有段台词非常经典,“我乃解良一武夫,蒙我主以兄弟相待,桃园结义三十余年情同手足,从不相疑。汉中王委我以大任,义重如山。我堂堂丈夫,焉能背义投敌?

城若破,有死而已。”

就是“不疑”,真情实意,肝胆相照,不是亲兄弟,却胜於亲兄弟。

本就对张巡观感颇佳的黄梦干,今日再瞧张巡对吴璞的召对,顿时便觉得这张二“实乃明君气象”。

对於不懂的事,张巡是一概託付给专家的。但是在考察专家的真才实学上,张巡又是那么的认真,显然在事前进行过广泛的了解和调查。清楚问题,知晓困难,甚至极有可能张巡在巡视淮边时,就一一了解过河道地理。

如何设置堰口,开立闸门,设滩分水,张巡都问的仔仔细细。甚至连土石方的用量,动员屯田军和民夫一个“工”的衡量標准,都问得仔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