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680.真金未得入大都(2/2)
但投降张巡,他做不到。即便忽必烈的死讯传到,得知真金已立后,姚燧的忠诚选择转向真金,而非张巡。他所认定的中原正统,便是忽必烈一一真金一一真金之后。
即便真金及其后裔都被杀了,他顶多选择不和张巡敌对,回到老家洛阳,建立一座山亭。关起门来,读书自娱,而不出仕。当然他也不会阻正自己家族的子第,出任新朝。
站在张巡和部分人的立场上来看,姚燧这就是典型的冥顽不灵,抗拒新朝。但站在真金和带元的立场上来看,姚燧则是忠於国,不食张禄。
忠诚人家是有的,只是不输送给张巡,
真想要收服郭守敬,前置条件就是真金等带元正统皇族都死了,然后带元为海都攻灭。那以为真金报仇之类的名义,或许能够成功。毕竟为主復仇,也算是为人臣子的忠恕之道。
等把海都消灭,这些投靠张巡为主復仇的北方土人,便可顺理成章的侍奉张巡。理由也很好找,因为张巡帮他们復仇了,对他们有厚恩,他们得受张巡驱策以报答。
横竖得有个合適的理由,才有可能收服这批已经出仕带元的北方士人。至於他们的子弟后人,那无所谓的。只需要张巡开北榜恩科,给他们打开上进的仕途,那就等於是施恩了。施恩之后,自然有人来投。
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节帅可知王敬甫?”卜怜吉列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
“王恂?”张巡彷佛依稀记得,元代有个和郭守敬並排的数学、天文学家。
“对对对,正是这位,可惜敬甫先生已经去世三年。”下怜吉歹是真汉化啊,聊起一个汉族土大夫,那眼神中的崇敬全不似做偽。
“嗯?”不是,这都死了,你和我说他干嘛?
“敬甫先生有一高徒,就在节帅图內。”然后卜怜吉列就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何人?”
“先前小衙內入擅州,所得之大名齐伯恆,便是敬甫先生之高徒。”很可惜,下怜吉岁说的天乱坠的,但是张巡对这个齐伯恆,没有半点印象。
大概只是因为是地方上较有名的土人,是带元的儒户,所以张楨打破州之后,就把人劫来,送到开封,一併看管。
对於这些未降的北方土人,张巡的处理办法都是先监管看押起来。既让他们观瞧张巡魔下大军的盛况,令他们清楚张巡的实力。又避免他们跑路去大都,自带乾粮给真金卖命,徒然增加张巡恢復燕云的难度。
“知道了。”虽然完全不认识,但既然能入下怜吉歹之耳,说明应该是个有两把刷子的。
“若节帅所求乃历法、算学之才,其人可用。”
显然这个齐伯恆还只是一般的儒户,並未在带元取得官身,没有成为带元的臣子。是以下怜吉岁才向张巡推荐此人。
等下回城之后瞧瞧吧,若是个像样的,拨给吴璞一道去治河。这年头治河,还真需要精通数学的人才。毕竟测量和计算地势水形,那都得专业人员才能够做。普通人根本不清楚在哪里开河通渠,才能走水过船。
即便是郭守敬本人,他在开掘通惠河之前,实际上於通州和大都之间,也修建过两次“失败”的水利工程。都没有达成沟通通州至大都积水潭的目的,谁叫大都的地势高於通州呢。
两地即便开掘了运河河道,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补充,通州的粮船根本开不到大都,半路就得搁浅。
没点测量计算的本事,干水利纯属臆想。
海都的三路人马,一路走遵化,一路走古北口,一路走迁安。这是一开始的计划,因为大都东侧的防御,由於东道诸王的叛乱,而极为薄弱。
况且进入大都东侧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地,可以先大掠一番民户,获得进一步作战的粮草补给。
不是海都不想立刻就扑向大寧宫,而是他魔下还有东道诸王乃顏等人的部队。这些人跟他入关来,那是一定要有所掠的。没有获得財富、隶民和牛马,乃顏等人必然心生不满。
但这样做也有好处,大都、大寧宫、雄州,以及诸多汉世侯的目光,都云集到了大都以东区域。且基本了解到海都和乃顏的主力都在此处,其他地方只需要做好相应的防备即可。
燕山防线没有了,围绕著大都打內圈吧。
这令原本还忧心,考虑自己到底是继续守护著忽必烈的梓宫,留在大寧宫。抑或是直接率队南下,同阿术匯合的真金,长舒了一口气。
海都和乃顏距离自己至少二百里以上,这个距离就算是精锐骑兵也得移动至少一天一夜以上,才有可能抵达。有一天一夜的反应时间,即便出现什么问题,真金也完全来得及跑路去雄州匯合阿术。
是以真金决定暂时停留在大寧宫內,並催促阔里吉思,加快弹压大都兵变的速度。这一个多月內,阔里吉思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的。他已经基本控制了外城,挟持孛儿只斤:
阿只吉的蒙古色目军,则控制皇城和大內,来同阔里吉思对峙。
到底阔里吉思代表真金,大都成內的军队已经气衰,要不了多久便会被弹压住。到时真金便可入住大都,依託大都的坚固城防,复製其父忽必烈同海都周旋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