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714.允诺大君能封王(2/2)
明明张巡自己也就是个权臣而已,怎么能如此不尊敬帝王呢?
笑话了,张巡把赵事实上监禁在常州武进,把赵是直接丟在了临安。带宋的皇帝都不尊敬了,还指望尊敬带元的皇帝吶。
“放心,我与汝承诺,至少顺义王。”张巡摊牌啦,不装啦,以后要么蒙古国王,要么顺义王,肯定有个王爵的。
“啊这!”
在两年前,听到这个话,阿术已经拔刀出来要和张巡决斗了。主辱臣死,阿术可是带元的死忠在一年前,阿术会大声的和张巡爭辩。大都虽破,忠臣和军队仍在,还有抵抗的决心和能力,
张巡怎能如此辱人?
现在?阿术除了惊呼一声,心中长嘆,竟然生不出反抗的心思。
带元中枢数百名官僚大臣,这会儿已经事实上在为张巡服务。河北、山西的世侯们均已投靠了张巡,奉张巡为主。
反抗?阿术拿什么反抗?爭辩的大声,都有可能触怒张巡,令张巡心中不爽,进而迁怒於未明世事的松山。
“总好过身死异乡,香火断绝来得强。”张巡这都算好人了。
换个別的朝代,大概率得把松山人道毁灭了。然后再从蒙古的宗王里,挑一个远枝的宗室出来装点新朝。张巡能够留松山一命,还封以王爵,真的善。
这里面张巡也是有想法的,从赵是手里禪让,拿南宋的法统。从松山手里受宝,拿带元的法统。南北两个法统合一个,也算是住了中原的天命。
加上本来就有驱逐韃虏,得国最正的名號,张巡高低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坐一桌。
“鸣鸣鸣鸣.”然后你猜怎么著,阿术竟然哭了,不是默默垂泪,是真哭出声来的那种哭。
哦呦,老兄你真是重情重义了,忽必烈对你家也没多好,能卖命到这种程度很不错了。不至於哭成这样的,咱们看向未来好不好。
掏出丝绢手帕,张巡探出手来,想给阿术擦擦眼泪。手帕探过去,便被阿术接住。也没说谢不谢的,低著头就跑了。
“喉,板荡见忠臣啊。”
挺感嘆的,张巡有一点感同身受。就是明明自己很努力了,已经拼尽了全身的力气,来挽救危局,但是局面还是一步步的滑向更坏的深渊。
当初张巡在常州时,阿剌罕火烧水激,洞穿城壁。伯顏三爭运河,击破文天祥来援之军。局面几乎走到了崩溃的地步,张巡那时候就是这样的无力的。
见到了马雍身中三枪六箭,血涌而死。见到了张喜寧死不降,膝齿落,依旧骂虏。见到了赵淮满门死尽,闔城殉难,犹呼报国。
大家都死了,不单单是拼尽了全力,连生命都贡献了出来,却看不到一丝胜利的曙光时,那种绝望和无助,至今仍旧印刻在张巡脑海。
拍了拍下怜吉岁的肩膀,张巡让他去劝劝阿术。
谢堂只觉得杨亮节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啊?居然派人来询问自己,愿不愿意一起反了张巡,共享富贵。
掌握著荆湖两路,且熬死了在本地素有威声的李庭芝,已经握有富贵的谢堂,如何不觉得只是外戚,手里一个兵都没有杨亮节是异想天开呢。
尤其是信里面还说,已经找到了暗杀张巡的办法。现在所欠缺的只有谢堂这样老成谋国,能孚眾望的元勛。
还挺会写,不直白的说需要谢堂手里的四万大军。
从蔡州和襄阳收兵回返,现在只负责协助四川、湖南和湖北,转运军粮器械,供应南阳、洛阳的谢堂,並不十分忙碌。
所以他有很多时间,来好好地思考杨亮节的提议。且不论杨亮节怎么除掉张巡,单单是请他在张巡死后,儘速去往临安主持大政这一条,他就很难做到。
不是说他没有人和船,单单说建康、润州、常州这一线,他怎么过?根本不可能悄无声息的过。甚至可能连建康都过不了,因为建康有张巡留府的二万五千人。
忠诚军和侍卫亲军什么战斗力,当了好些年帅臣的谢堂十分清楚。一对一,人家完全不虚自己这四万兵。
別看是四万对二万五,胜算未必有多高。即便在建康打破了张巡所部,进军到常州。那张直接擂鼓聚眾,把常州的一二万乡兵拉起来登城防御,他就过不去。
伯顏二十万雄师都过不去,他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有数。
湟论后边苏州还有两浙安抚大使张颁,隨便拉几千乡兵登壁,苏州也过不去。
两浙,尤其是浙西,早已为张巡所控制,外人根本无法插手。敌对者別说通过了,甚至门都进不去。
与其荆湖鄂州镇的四万大军衝去有重重阻拦的临安,不如临安的赵是跑路来鄂州。不对,这目標太大,非常的不便。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但目標相对较小的赵为,就有可能了。再者说句实打实的话,拥立赵为显然比拥立赵是要来的强。
赵是掌权之后,必然依靠杨家。不论是杨镇,还是杨亮节,都颇有人脉关係。除非大开杀戒,
否则很难完全消灭之。
真要是“勤王”,还不如勤赵为这个王。如果能够拥立赵为继位,没有强大母家的赵为,必然得依靠谢家。
完全可以给赵为挑选一位谢氏女,重现东晋时,谢氏对於朝堂的掌控和影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谢堂虽然想过,却不觉得能够轻易成功。他现在只问杨亮节两件事,一是要杨亮节先杀张巡,確认杀了之后再来通知他。二是能否把赵为送出临安,到鄂州来,作为双方合作的凭信。
具体的暗杀计划,或者勤王计划,谢堂不想问也不想参与,要合作先把这两条实现了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