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758.公车上书大喧腾(2/2)
如此想想,张逞確实会因为变化太大,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的。
他怎么样,只能他自己去调整了,反正张巡对好大侄儿张楨是很看重的。封建家天下,眾建藩王,以屏王室。现在最近的宗室,就是张逞·张楨这一支,张巡肯定要有所扶持的。
瞻仰了一番祖父们的真影,张巡便命大摆宴席,招待乡老亲眷。要大会十日,保证让內外的亲眷们都吃上一口张巡的羊肉。
全场消费,张巡买单。
到这一步,张巡当年在本地那些放野火,闹新房,既偷又骗,欺男霸女的事,彻底成了自幼不拘细行的光辉歷史。
说出来,大伙儿只是哈哈大笑了。根本就不觉得这有什么坏的,直夸这是张巡自小大胆,有领导力,能够忽悠一群同宗同族的子弟跟著自己到处使坏。
《先主传》里面的刘备,不就是带著本宗族的孩子们一起戏耍。然后指著如同车架一般的高大桑树,说这桑树和皇帝的车架一样,“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不出意外的话,张巡將来在史书上,大概率也会有这种內容的。指挥族中的小儿,岂不是早慧的表现。
成功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眼下不单单是辩经了,那是帮著把张巡塑造成一个伟人呢。
一连吃了十天的席,羊吃了数万只,附郭郡县的百姓保准儿都吃到了一口羊肉,哪个不说咱们张皇帝的好。
再看京兆城內,聚集到京兆前来赶考的南方士人愈发的多了。许多人本就是同门师兄弟,这会儿朝廷终於又开新科了,正是眾人大显身手之时。
对於张巡改朝换代,这些南方的士人其实並没有太大的牴触。歷史上东南士人相当大部分投了带元,过上了在带元当地方代理人和包税人的美好生活。明初怀念带元的南方土人,实在是数不胜数。
说句不客气的,《送东阳马生序》的那位宋濂,对带元也是有感情的。他们这些人编纂的元史,毫不客气的把朱元璋说成贼。朱元璋也是为了儘快接过带元的法统,对於元史真叫一个编完就算,完全不认真梳理其中的內容。
当然南宋死不肯降的士人也不少,张巡家里的亲哥哥和姐夫,就都不肯侍奉新朝。这一点倒也没必要否认。
既然张巡是汉家天子,又掌握了恢復中原,重光燕云的天下大义,南方士人顺从张巡的更是多数中的多数。
正常换户口本而已,况且张巡顺天应人,实在是太“正”了。歷朝歷代,能够比张巡还正大光明易代的,暂时还真找不出来。
自然的,张巡开科举,南方士人那是一呼百应,纷至沓来。但等到在京兆到处交游,
互相拜访之后,许多人就听到了张巡那条分路录取的政令。
群情汹汹,都觉得张巡这条政令是乱命。南方各路,尤其是人口眾多的浙东、福建和江西,闹得最凶。
倒是从两淮南下的士人,没觉得有啥。反正两淮路的录取名额第一多,高达六十人。
这个数字事实上比两淮地方每届登科的人数要高的,毕竟北宋三易回河之后,黄河南下夺淮。淮水中下游就算是糜烂了,连个安定的生產生活条件都没有,如何读书。
况且像是原本人口稠密的附属之所寿州,宋金连年交兵,杀得户口凋零,淮西的治所都不得不迁移到庐州去。只因寿州实在是供应不了官军的粮餉,丁口也稀薄的很。
而从张巡最早克復的山东、河南两省南下的士人,到京之后確认朝廷確实分路录取,
那叫一个欢欣鼓舞啊。
本来北方州县的人口就凋稀落,一县只有二三乡,一乡只有三五里,全县人口几千人、万把人。能够得到讯息,且有读书能力的,实在是少数中的少数。往往一州都发不来京兆十人,甚至可能只有二三人。
毕竟来京兆参加考试,至少要文理通顺,文章不说锦绣吧,也得有个架子。写字全是错別字的,也不可能发来啊。
大概率河南可能是三五百人竞爭三十个,確切地说是六十个,因为明年开春还有恩科。五进一,乃至四进一,堪称保送。
换做你是河南的考生,也会对张巡的政令举双手双脚支持。並且盛讚张巡的仁政,乃是天下罕有的明君。
但如果出身江西,来了四千人参加科举,最后得知只录取四十个,那场面確实有点“爆炸”。
原本还没怎么了解到这事的叶李,到这会儿也听说了此事。一开始他还不觉得有什么,因为在政令下达之前,就对此有所预料。
突然间,叶李感觉到了什么。
为啥张巡在这个时候,离开了京兆,去往常州老家祭祖?单纯是两件事凑在一起了,
还是张巡故意的?如果张巡是故意的,那今年这场科举,恐怕就不能够善了咯。
留在京中的另外两位宰相,金应和姚,转天起早在政事堂会面,不约而同的聊起了这件事。会有些议论,甚至是喧闹,他们早有预料。只是现在看样子,有要闹腾起来的架势,参与到此事的南方士人愈发的多了起来。
偏偏张巡又不在·
正说著呢,就有超过五百名士人联名的稟帖,被人递到了政事堂之前。
公车上书!
娘的,闹开了闹开了,竟然发生了公车上书。虽然瞧样子,好像只有五百名士人联名上书。但如果政事堂这边不接。后续或许就是三千人、五千人的联名上书咯。
金应和姚齐齐转头望向叶李,叶李是首,国家的卿相,现在京兆的一般事务都交给他来处置。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肯定得看他的態度。
叶李迟疑了,他虽然一肚子坏水,和张巡在一起整过不少人。出谋划策,也没有啥迟疑的。但他现在是宰相了,屁股坐到了辅国匡政的位置上,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