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792.配套行事更妥当(1/2)

第791章 792.配套行事更妥当

转天起早有大朝会,且事发突然,张巡感觉几位大臣未必能够准备好。於是没有对著宰相们提及此事,只是按部就班的听取其他国家大事。

有个大事的,湖南衡、永、宝等州,有一名叫詹一仔的人,率领四五千人起兵反寧了。恩,没错的,张巡开国第二年,就有农民起义。

按理来说这种规模的农民起义,地方官军派个几百人,就有可能击破消灭。然后上奏说有农民抗税,抑或是山贼盗匪聚啸,肯定是不会上升到农民起义的。

能上升的原因,就是杀官破城。

击杀了带寧委任的官长,攻破了县城。一旦做到这两样中的一样,那便属於是绝对不能够遮掩的情况了。

此时尚不清楚詹一仔为什么要起义,但参考带宋万税万税万万税的体系被张巡全盘继承了,那带宋平均每年1.5起的农民起义水平,肯定也被张巡给继承下来。

无非就是官逼民反的事,事情捅到京兆中枢来,那张巡的处置办法只有剿或者抚。由於不清楚这场农民起义的原因,宰相们的意见是剿抚並用。

从中央选派一名精干的官吏,去往湖南,担任湖南安抚制置副使。由这名官吏亲自了解起义发生的原因,並擬写呈文到京兆来。

他本人则在湖南相机处置,儘快颗平这场农民起义。

此时春日將近,马上四月,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旦起义的规模扩大,並且席捲到其他附近州县,甚至牵动湖南苗疆。那规模就不敢想像了,极有可能是要出大事。

另外这事还得行文给在鄂州的谢堂,以前治理荆湖两路看著还挺好的,怎么突然就发了这样的乱子。张巡得斥责一番,至少把態度给摆明了。

至於说是否提前结束谢堂的任期,让他回朝担任宰相?大可不必。

毕竟当年张巡和谢堂密约的时候,说好的让谢堂继续担任一任荆湖两路安抚大使。这事大伙儿心知肚明的,就是拿来收买谢家,收买谢家掌握的那四方生券野战军。

现在谢光孙正顶在河北幽州对蒙古的第一线,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张巡不可能在后面挖他们老谢家的墙角,断他们老谢家的根。

之后即便谢堂卸任,或是担任宰相,或是直接告老致仕,张巡都要对谢堂大大的优容。他想在京兆安家,就给他修筑王府。他想要回浙东临海老家,那也绝对是馈赐有加。

得了,派人去吧,顺道抽出两千名侍卫亲军马步兵,隨同一道去湖南。湖北其实还有两万没跟著谢光孙北上的生券野战军的,但主要集中在鄂州一一襄阳一线。湖南的军事力量比较空虚,稍微调拨一部分中央军去,也是为了加强湖南的军力。

把这件最紧要的大事议论完,其他零碎的就不算什么了。紧接著宰相之后召对的,便是户部侍郎瞿霆发和黄梦干。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昨儿戴表元不是说,要在这些政府专营的商品上,专门的加分,以抵消丁税嘛。这二位就是分管盐、铁、茶、酒、药、曲等项的户部堂官,张巡得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很快的,张巡就把昨天议论的想法,同他们二人说了说。当然没有直接点名戴表元啊,事还未成,张巡不会先把队友给卖了的,对於盐茶价格上稍微加一文钱两文钱的,二人均表示不会造成什么巨大的影响。且也不会影响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柴米油盐酱醋茶,既没有动柴,又没有动米,后边的商品价格有波动,那完全是受到市场影响嘛。

就这年头的经济理论,根本不会牵扯到这么细致的环节,甚至都不需要张巡去下什么圣旨。这有可能会直接记录进《寧实录》的,简简单单,省台开张票,户部行个文,悄无声息的就把这事给办了。

但是二人不约而同的对此事表明了一个反对的態度,不是说这个想法不好,是执行上有困难。

“如何呢?”张巡没想到这办法两人不认可,甚至是明確的反对。

“盐、茶、酒、药,全系国家征比,税入京兆。而身丁钱款,八分上解,二分留州。”瞿霆发和黄梦干都在基层干过多年,很清楚基层税吏的状態。

只不过一个是面对的盐吏,一个是面对茶吏,都是税吏,其本质上並无任何不同。

理论上中央派出去的税更队伍,徵收到的钱款,都是往上解交到京兆户部左右藏的。但是大伙儿出来当官,衙门里能没有小金库吗?

各衙门私设小金库的事还少了?甚至是完全成风好吧。一点小金库都没有,那整个衙门但凡有点事,就会不趁手。

可能啥啥都办不好,遇事乾瞪眼。

连这种中央外派出去的衙门,都有小金库,地方州县能没有吗?先前程鉅夫和张巡拉扯运输一百万解米去交州的时候,就几乎是明牌和张巡说,米价折算要按照京兆这个纯消费市场的米价算。

说白了就是给广东各县存小金库,要不就那府库號然的样子,衙门真就是连个编外的杂役都请不起。

朱元璋一个县只派三个官,有编制的吏也就二三十个。张巡官能够派出去十几个,吏更是二三百为计。但二百人对於一个县来说,还是有点少了。

编制外的工作人员,也即所谓的“帮役”肯定是要招募的,要招募就得靠县里面自己的財政,或者说就是县令本人的经济水平来解决。

一旦张巡把身丁钱全部豁免,上交到京兆中央財政上的钱款,可以依靠在专营商品上加价来解决。地方上的乡吏书手,可就大大的减少掉一个合理的徵税藉口啦。

每年价值几百万贯的丁税送到京兆,下面的乡吏书手不说按十倍来徵收吧,翻倍徵收那再正常不过了。

原本这一倍的丁税,是留在乡吏书手手里,以及州县衙门小金库里的。现在全免了,固然乡吏书手们会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把这笔钱给刮回来,但中间必然需要费很大的劲,还得和抗辩的老百姓爭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