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800.难怪黄婆能作成(1/2)
第799章 800.难怪黄婆能作成
张巡一瞬间就明白为什么黄道婆会被叫做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了,因为眼前的黄道婆是一名“女冠”模样。或者说的直白点,是个道姑。
前一世张巡看《红楼梦》,看到说赵姨娘和马道婆合力做法暗害王熙凤、贾宝玉。知道里边还有个马道婆,只是因为人物並不算非常重要,便渐渐淡忘。
现在一瞧,原来从宋代到清代,对於这种投身道门的女性,都是直呼为道婆的啊。
也难怪黄道婆一个十二岁就被人卖出去做童养媳,出身贫苦农家,除了一个姓氏之外,並无名字的女性,居然会留下“黄道婆”这样的称呼。
合看真就是个外號,並非本名。
说起来,即便是和朱元璋堪称伉儷,真就是贫贱时便结为夫妻的马皇后,在《明史》
中也没有明確记载她的名字。连这等女性都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论是黄道婆了。
以张巡在乡里村落生活的经验来看,农家生了女儿,也不过就是按照出生的次序排名叫大姐二姐。张巡其实也一样,在家里张逞就是大哥,张巡就是二哥。对外,有人喊张二,有人喊张二郎,有人喊张二衙內。
名字这玩意儿,反倒是叫的很少,几乎不被轻易的提及。
得了,聊聊吧。
黄道婆头戴两仪巾,身著葛单、布裙,脚蹬草履。当年张巡和谢拉交往时,也瞧见他布衣草鞋,显然这衣裳也不是乱穿的。
拜见张巡之后,黄道婆坦然入座,好像真有几分道人的气相。不仅没有令张巡感到什么不满,反而觉得这人有点意思。
大概也和张巡早年间同徐道明、谢拉这对师兄弟相交莫逆,颇为投契有关吧。反正张巡对於道教的观感还可以,当然啦,也就是还可以。宗教这玩意儿,你得配合我的封建统治。配合,你就是好宗教。不配合?那就准备准备死了个屁的吧。
对了,先前谢拉的那个火炮工坊,现在还在进行著投入和研究。张巡对於火器还是有想法,只不过这会儿冶金水平,铸造工艺等等,都还有所缺陷。事情得慢慢来,一步一步干吧。
权当是留个谢拉的念想,况且这玩意儿有用不是。
三言两语和黄道婆聊起来,张巡基本就明白过来,为啥是黄道婆向华亭百姓传播先进的纺织技术了。
因为黄道婆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已经进化成了一个颇有些文化学识,同时能言善辩的技术型人才。
幸而张巡常州出身,能够和口音混杂著崑山、华亭一带方言的黄道婆相对流畅的交流。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巡才能明白黄道婆说话很有条理,很有逻辑。
想必许多人是有体会的,生活中有太多人说话顛三倒四,驴唇不对马嘴。翻来覆去发了六十秒的语音,都是这个那个、嗯嗯啊啊之类的词。找个会说话的,可能真就是一句话,二三十个字打出来简洁明了,教人清楚明白。
后世好岁还有九年义务教育,读书认字写作文的人口基数很大。这一世,尤其还是女性,能够受到教育,並且將一件事思路清晰又简单快捷的表达出来,那实属难得啊。
真·难得!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或许也正是因为在海南的丈夫去世之后,黄道婆投身到道观之中,既获得某种程度的庇护,又幸运的受到了知识文化的薰陶,这才能够顺利的对一般民眾传播纺织技术。
前头秀州华亭县护送种植,以及纺纱织布的农民匠人来京兆时,已经是地方官更儘可能挑选出来的能说会道的。结果在张巡同他们对答时,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反覆各角度的询问,多次加深,才能够相对清楚的了解。
没办法,那是真没办法。
前一世张巡年幼时有一件事记得非常的清楚,大概十来岁出头到大伯家里过节,去湖边集上想要买田鸡。家长只是简单的指了指路,走了大概一半,有点不確定,就张口问路边正在聊天的几个中年男女。
能夸张到什么样子?他们在互相熟悉的人面前,嗓门很大,表情生动而自然,聊得非常顺畅,以至於可以说是忘乎所以。
但等到被一个毫无威胁的十来岁小孩,操著完全一样的口音,就是本地人,但模样陌生的小孩询问道路之后。
会出现一种不可思议的僵硬和无助,真的是无助的状態。仿佛一下子不会说话了,甚至听不懂和他们刚刚说得方言一模一样的话。
被问之后,嗯嗯啊啊,呆滯一般。
还不是一个人这样,是所有人都这样。那是一种对非熟悉者张口说话的“恐惧”,以及对任何超出自己家门口场院事物的选择性遗忘和自我排斥抗拒。
最终憋了至少一分钟,有个相对灵活的中年妇女,道了一句往前走再问问。
等事后回家和家长说起这件事,大伯居然是认识那几个人的,镇上拢共一条街,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伯直言他们怎么会不认识集在哪里,恐怕是逗你玩呢。
年幼时对此並无太大的感触,等到长大之后,才慢慢体会这其中的情形。
人类啊,真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呢。
眼前的黄道婆,显然是在长期的宗教生活之中,频繁的同黎族百姓接触交流。培养出了能够和完全陌生的旁人交流的能力,敢於交流,或许还乐於交流。
確实是个妙人,舍她其谁呢。就该由她来对华亭百姓,传播各种纺织技术。否则去海南崖州找个黎族人来,怕是嘴都张不开。
命人取来华亭的布,以及黄道婆自己从崖州带回的布,二者相较,也確实是海南的黎布更加厚密紧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