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社团动向(下)(2/2)
“国会是会有的,但不是现在。就让其他人和他们吵好了,热闹一点才是这个时代的旋律。”
纳赛尔丁不想这个了,因为国内已经有了专家会议作为国会的前沿。而来自新边疆西部的消息让伊朗必须投入更多。
叙利亚、塞浦路斯和耶路撒冷,得知奥斯曼被打败后感觉天都塌了。世界公认的老大,被老二,同时也是异端的伊朗给打的妈都找不到了。这是不是说明,伊朗比奥斯曼厉害,他们是不是得换老大了。
埃及也是眼红,凭什么自己打奥斯曼被欧洲国家群殴,伊朗却没有国家打。这不公平!
但事已至此,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只能怪奥斯曼烂泥扶不上墙。
而伊朗和奥斯曼对条约中有一条就是伊朗可以修建到大马士革等城市的铁路以及投资,为了尽快控制当地,伊朗为前往奥斯曼投资的商人提供了优惠。
而从奥斯曼政府方面看,他们在反思战败的原因时,许多有识之士也认为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铁路太少,严重影响了战时军事物资和兵员的运输。因此决定建设国内铁路网。
奥斯曼要建设铁路的消息传到了欧洲各国,他们都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和技术。第一条铁路从伊斯坦布尔出发,终点是地中海港口塞萨洛尼基。最终还是英法共同建设,谁也争不过他们。
此外,奥斯曼还准备修建连接巴尔干各个地方的铁路,以及安纳托利亚内陆的交通,但这些估算下来,起码需要2500万英镑才行。就算是英国也很难一口吞下,所以,争夺肥肉就成为他们的任务。
而在进出口方面,伊朗对奥斯曼出口在四个月内暴增到286万里亚尔。因为商品质量好,价格低,因此拥有的竞争力很强。
随着便宜的伊朗进口纱开始运抵偏远的城镇和村庄,奥斯曼的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女性群体,基本上停止了纺纱,并将更多时间投入市场导向型农业活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这也促进了奥斯曼的出口。
此外,进一步向国际贸易和外国资本开放帝国领土是奥斯曼筹款的重要内容。欧洲和伊朗的商品可以自由地进入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因此失去了专卖、税收等许多商业方面的特权,本来这些权利可以用来防止帝财政的进一步恶化。
不过奥斯曼国内展现出一种新的情况,虽然有工厂出现,但他们的拥有者大多是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这些少数民族。主流的土耳其人则没有多少。这种不平衡的经济情况为未来的分裂埋下伏笔。
如果说俄国是民族监狱,奥地利是民族熔炉,那么奥斯曼就是民族地狱。表面上的宽松不能掩盖内部的情况,土耳其人对少数民族的打压,苏丹对政府的为所欲为,而这一切都让奥斯曼的知识分子想着通过更加激进的改革来拯救。
拆分奥斯曼的时刻就要到来了,这么大的地方,不来七八个国家怎么能让伊朗的边境稳定。如同俄国和普鲁士那样,恨不得把法国拆个七零八落。要不是英国阻止,估计就会这么做。
除了旧大陆,新大陆也不能落下。一个拥有大面积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未来的敌人,也必须要拆分才是。这才符合离岸平衡。
(本章完)